第23部分(第3/4 頁)
業當即修書一封給冷錢鐸和周翰海,信中隱去了時挽月一節,只是輕描淡寫的說自己被金兵識破受傷,並告訴他們務必要用金兵戰俘將秦小乙換回來。
又過來了幾天,李思業已漸漸康復,也能不時出外走走,瞻仰群山疊翠的風光,信山(即今天信陽雞公山)方圓約三百里,山勢險峻、溝壑幽深,內有各種廟宇道庵不下百座,黎山老母的朝天宮也是其中之一。
這一天,李思業臨涯遠眺,這幾天他開始靜下心來考慮趙秉文所說的‘倚樹而立’,他是該做抉擇了,完顏阿虎雖敗那是因為金國的目標還不在他的身上,若金國真的全力攻他,他未必能抵擋得住。
李思業折了一根樹枝,心裡有些煩悶,雖然他和眾人都從感情上傾向宋朝,但理智卻告訴他,選宋朝未必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一陣腳步聲從身後傳來,李思業回過頭去,見是黎山老母帶著一人前來,身後之人戴一頂竹笠遮住了面孔,看打扮應是個文人。
“李將軍,我給你帶來個故人?”
“故人?”李思業一楞,便向黎山老母身後的文人望去。
“將軍別來無恙否?”那文人拿下竹笠,露出一張清癯面容,正是在內鄉曾有過一面之緣的元好問。
“啊!是元先生,你怎麼會在此?”
“我現在已經是一介平民,想找個地方讀書,正和蕭小姐是故人,所以便來了信山。”
李思業望了一眼黎山老母,心道:“原來你俗家姓蕭”。
黎山老母淡淡一笑道:“我尚有事,你們先談。只是這裡風大,李將軍不易久呆,最好進屋去談。”
二人走進屋來,李思業給元好問倒了一杯淡茶便問道:“元先生為何被削職為民?”
“還不是為你們山東,朝廷去年想收復山東,我見朝中財政空虛,不想大動兵戈,便獻策等兩全火併得差不多再出手收拾殘局,不料你卻冒了出來,又殺出個彭義斌,最後白白便宜了宋朝。皇上惱怒便拿我來擔責任,要不是我還有點清名,恐怕早已是黃泉一鬼了。將軍的事我也聽說了,如何?準備幾時返回山東?”
“就這幾天。”
李思業突然想到這幾天的煩惱,便將自己面臨的抉擇告訴了元好問,想聽他的意見。
元好問想了一會兒,才對李思業說道:
“將軍以大事相問,元某不敢妄自尊大,只把心中的一點愚見告訴將軍,將軍可以參考。趙閣老所說不錯,金國在解決了河東一帶後肯定會掉過頭取山東,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將軍想倚宋我卻不贊成,雖然宋國物資豐富,可以透過海運至山東,從經濟上講是可行的,但從軍事上,兄將軍可否想過怎麼樣來抵擋金國的進攻,雖有點基礎,但比起百年的金國來還是差得很遠,或許將軍可以善用奇兵保全州縣,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將軍在政治上已經破產,一旦被朝廷定性為匪,試問有哪個讀書人願意投身為匪,那時又和李全有什麼區別,象趙閣老這樣沒有偏見的文士,天下能有幾個?將軍也別指望宋朝,賈涉、姚腫之鑑難道還不夠嗎?(宋欲控制李全,派大臣北上,最後卻逼反了李全),以史彌道、丁大全等奸臣當道和趙昀的昏庸,我是決不看好他們會有什麼政治眼光,至於宋朝的民間文人,不是我有意貶低,風流才子者多,雄才大略者少,偏安的思想已深入骨髓,將軍就更不要指望了。”
“可是我是宋人,與金國有殺父之仇,有民族之恨!你讓我怎麼能降金!”
元好問看著李思業,他搖了搖頭。
“將軍錯了,你既然是在金國的土地上發展,就要先把宋、金兩國和你個人的恩怨拋掉,你不能把自己再看成是宋人,你不去掉這種想法,它將來會害死你的。你只要記住,你是漢人!”
“漢人!”元好問說出的這兩個字象一道閃電劃過李思業的心底,讓李思業彷彿在曲折無盡的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扇光明,已經不能用震驚來形容他此時的心情。
李思業已經坐不住,他站起身來,推開窗子向遠方望去,八千里江山如畫立入眼簾。江山秀麗,唯德者可居。又何必在乎它姓金姓宋,關鍵的是它應是漢人的江山。
良久,李思業激動的心情終於平靜下來,他向元好問一躬到地:
“雖然故國情節未能全解,但我已窺到一條新路,他日我若有所成,全拜先生今日所賜!先生既已去職,可否隨思業去山東,以早晚教誨。”
“將軍客氣了,只是我已厭倦俗事,想清靜地讀幾年書,看在你我有緣的份上我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