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部分(第3/4 頁)
的行業,其實,這個行業裡的才子也非常之多,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都是在他們嘴裡流傳下來的。
“奴家見過張大人。”女子說完,做了個萬福。
“嗯,免禮。”張陽說道。
女子坐定,調了調琵琶,開始彈奏了起來,頓時,一種輕快的聲音,響徹大堂。
大弦嘈嘈如急雨,細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欲盤。
張陽聽到這琵琶聲,頓時感覺到一陣輕鬆,接著,就聽到了一個悅耳的歌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張陽睜開了眼睛,才發現,這聲音是這位女子發出的。
原來,有的時候,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聲取人啊,這位女子雖然年紀已大,聲音卻依舊清新自然,歌喉亮麗。
一曲罷,女子告辭,款款離開。
此時,場內的氣氛已經融洽了不少。
“蘇軾的詞,平易流暢,豪放自如。只可惜,大江東去,我們漢人的江山,也隨之東去了。”張陽說道。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震驚,如今張士誠已經投降了朝廷,怎麼還能夠說出這類大逆不道的話來?
張陽其實也無所畏懼,反正自己和朝廷怎麼回事,恐怕雙方都清楚,難道這些商人,有膽子去朝廷那裡告密?即使告密,恐怕也告不出什麼名堂來。
沈萬三的眼中,已經露出了喜悅來,他作為一名漢人,雖然是個商人,也見慣了蒙古人如何欺凌漢人,他雖然是鉅富,卻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這也是他屢次暗中資助義軍的原因。
興化的產業,不收任何回報給了張士誠,集慶的朱元璋,他也送去了大批的糧食,劉福通和徐壽輝所部,由於離得較遠,還沒有取得聯絡。
商業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夠良好的發展,元朝已經窮途末路,尤其是太師脫脫主持下的變鈔,濫發紙幣,造成物價飛漲,他也深受其害,現在,交易又重新以銀子為主,那些數目龐大的寶鈔,都已經成了廢紙。
“各位,如今,在我們新成立的江南江北行省裡,商業可以正常地進行,只是,各位大概都聽說裡,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稅賦,就是商業稅。”張陽說道。
這些人聚集在這裡,恐怕就是因為自己的這個政策,自己來這裡,也是有著這個目的的,所以,與其讓他們在私下裡面做小動作,不如放到明面上來說。
張陽話語一出口,所有的商人,都變成了苦瓜臉。
“張大人,聽說您免去了百姓的三年賦稅,足見您是個好官,可是我們做生意也不容易啊,如今,還沒聽說過要徵收什麼商業稅的。這樣下去,我們的生意根本就做不下去了啊。”一個胖胖的商人說道。
“是啊,如今,四處都在動亂,我們的生意大受阻礙,根本無法正常地維持,大人要是再徵收稅賦,那我們確實沒法做了。”另一個商人也說道。
“各位是想跟我討價還價嗎?”張陽黑下臉來說道。
這一說,氣氛立刻壓抑下來,所有的商人,都不敢言語。這就是權力的效果。
“各位,想要做生意,就必須上稅,這是一個基本的政策,絕對不會動搖,如果誰要是不願意,那麼,可以離開河南河北行省,到其他地方去。”張陽說道。
如今平江這邊已經是商業最發達的地區,誰原意再去其他地方啊?商人們不敢言語。
“各位,目前的困難是暫時的,我保證,最多兩年,就會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讓大家放開手腳做生意。”張陽自信地說道。
商人的嗅覺都是最敏銳的,他們都感覺到,這個行省左丞是在向他們傳遞一個訊號。
“如今,這裡最有前途的就是糧食,可是,聽說張大人也要收歸官營?”另一個商人問道。
“不錯,如今正值兵荒連連,糧食是百姓的根基,亂世就有亂世的法則,糧食買賣,必須由官府來經營,不過,這裡並不是只有糧食,絲綢,陶瓷,”張陽說道,“大家的眼光要放寬一點,不要只侷限在國內。”
這話說完,一直都在旁不語的沈萬三,臉色微變。
第三百三十四章 新的生意
沈萬三能夠發家,也在於他拓展了海外的渠道,與南洋的許多小國都有貿易往來,可以說,沈萬三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先驅。這也是他與其他商人不同的地方。
現在,張陽把這個話題說開了,大家做生意,不能僅限於國內,更重要的是開拓海外的市場。
“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