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
沒有活字印刷術的前題下,這書不僅貴,更難得的便是全了。
朝庭的書館,即使只不過是個縣學的書館,其中的藏書量也不是一般地主士人能比擬的。
而對寧採臣來說,這些書從印刷出來後,受到一代又一代的學子閱讀理解。字裡行間往往在不經意間,便凝聚出了正氣。
一個字,一篇文章也許只有很少的一絲,甚至於太少了,都稱不上正氣,而只以書氣相稱。
可架不住書多。就是這書氣在《黃庭內景經》的收刮下,寧採臣又凝出了兩道浩然正氣。
於是他便成了這書館的常客。
“仙芝,又來看書啊!”常來書館的人,自然便記住了他。
“是啊!這不快中考了,前幾曰家中有事,這來補上。”
“仙芝這麼好的文采,哪還用看這些書,我這有些新書,要不要?”
他遇上更多的往往是年樂,自從年樂做成了他的生意,又知道寧採臣是個“書迷”,常常向他兜售書籍。
只是他不知道寧採臣備考是藉口,真正的目的卻是那浩然正氣,這是不能說的。
如果這年樂手中有什麼大儒讀過的舊書,他還會買,可新書,買來幹嗎?
這浩然正氣不是書生成的,而是人。人讀了書,理解了“正”,才有氣附於其上。這便是正氣了。
新書,沒人看到,買了有什麼用?
雖然寧採臣知道自己領悟的絕對強過於《黃庭內景經》收刮來的,但是事有輕重緩急。他靠自己領悟,至今未達三寸,可《黃庭內景經》每一個都有七寸。
在隨時都會撞上妖魔鬼怪的世界,自然先準備好防身的彈藥,才能再談其他。
更重要的是,凝聚正氣,除了要理解文,更要理解字。
字是文的基礎,更是大道的載體,每看破一點,浩然正氣才會進步。
這個速度太慢,即使有《黃庭內景經》幫助理解,也還是太慢。
寧採臣還了舊書,借到新書卻沒有離開,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發現把書帶回去讀,太沒有效率了。
縣學的生員雖然不少,但是真正有才的,真正可以幫助書凝下正氣的更是少得可憐。
書雖說不少,但有正氣的卻不多。
有的書,寧採臣剛拿起來,連讀都沒有讀,上面僅有的一絲正氣便為《黃庭內景經》收颳了去。
很快。
這是寧採臣發覺他的浩然正氣漲過二寸後,《黃庭內景經》的高效率。這比以往只有通讀,才能知道有沒有正氣,通讀幾遍才收刮光裡面的正氣,這效率是天壤之別。
這樣的差別下,使得寧採臣除非找到有大量浩然正氣的書,又或者是凝鍊出一道新的浩然正氣,否則還不如留下,更有效率。
;
第79章、龍氣
不過備考也是事實。/*
他一邊是在找尋這有正氣的書籍,一邊同時也是翻著備考的《德經》。
《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是《道德經》的下部。
傳說吃透了這《道德經》便可白曰飛昇。
在這世界,《道經》講了世界之始;《德經》講了天地之德。
修煉方法是沒寫,在這世界,與《禮經》一起,成了道德的典範。
只看這四書中,竟有一半是講品德的,便可知這朝代對品德的重視。
而縣學作為官督辦學,自然更是狠抓這點。每次考試,這禮與德都是必考的。所以寧採臣花大力氣看它們,並沒有選錯。
官學與私塾不同,私塾更注重考;也與國家掄才大典不同,注重的是才。官學則是培養德,君子之道。
甚至是到了,寧願士子有德無才,也不願有才無德的地步。
願望是好的,可真的會如此嗎?
讀書沒有時間,不知過了多久,書館的久都已離去,只剩下寧採臣一人。
他在衝擊三寸正氣。
本來他以為衝擊三寸正氣,需要更多的感悟,但是當他讀到“天地有大德,生萬物以養一方”,突然就這麼突破的。
本體正氣衝破三寸,冉冉然,立於神魂之中。神魂上多出個“言”字,言字化口。
三寸不爛之舌為言,神魂開始了口的顯化。
字之神通,“言”。
以前寧採臣也用過言出法隨,但那只是在大量消耗浩然正氣的基礎上,強行施展。
現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