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3/4 頁)
哈佛教育學院的心理學專業,前不久也終於拿到了offer。
她一直對心理學感興趣,課餘也看了不少名家著作,又因為幫教授做過相關的研究專案,也算是為自己的資歷加了分。
在決心申請這個專業之後,又報名了國內的培訓課程,並且花費數月寫了一篇頗有見解的關於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論文。
榮格與弗洛伊德的學術流派一脈相承,她也曾潛心研讀過。
其實說起來,若錦已經有點超脫了這些眾說紛紜的學派。近兩年她看了不少玄學類的書,例如五行風水等等,結合佛教的一些理論,更加體味到一種不可言說的妙趣。
佛教嚴格來說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並且有史以來一直是推崇理性與科學的,不少僧人甚至是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
比如如唐代的天文學家僧一行,與他人共同製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黃道遊儀,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
而若錦則對這樣一門講究辯證思維的宗教,或者說哲學,十分感興趣。
她雖然現在還不能做到四大皆空,但卻認可佛教對於苦難的解釋:最根本的苦難,是無常。
佛教認為,如衰老,疾病,死亡這些苦難,是普通人也能認識到的一般苦難。然而釋迦牟尼從一名要什麼有什麼的貴族子弟,到後來拋棄一切去尋求真理,就是因為他認識到,人生真正的苦難,在於世間萬事萬物都會變化。
比如你現在婚姻美滿,生活幸福愉快,於是你會希望這一切能夠持久,永遠不要變。然而世事無常,快樂總是與痛苦並存。這種期望幸福永恆的心態,也是導致痛苦的根源。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都是過眼煙雲,教導教徒們不要把一切看得太真實,也就是萬事不要太較真。如果用英語來說,就是don’things。
佛教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是唐代高僧,禪宗六祖慧能所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四句偈語。是慧能對他的師弟神秀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的對答。
神秀的意思是,要時時不斷地關照自己,不使心靈沾染塵埃。而慧能則說,世上本來一切皆空,包括修行者的身體與心靈,又哪裡來的塵埃呢?
慧能因而被五祖弘忍賞識。成為禪宗六祖。
當時佛教內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跡於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
弘忍入滅(簡單而言。可理解為涅槃,即捨棄肉身,靈魂寂滅而不再轉世。高僧去世也成為入滅。)之後,惠能才開始傳法受戒。此後演化佛法三十餘年,弘法度眾無數。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徵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詔。七十六歲時赴新州入滅。
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說,一是頓悟成佛說。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個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貫通的思想家。
六祖圓寂於公元713年夏天,當時正值南方炎熱潮溼天氣,他的屍體未經任何防腐處理,一直保留至今,將近1300多年的時間裡沒有腐爛。(由此看出他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去世,而是主動捨棄肉身,即已完成涅槃。)
抗日時期日本軍人進駐到南華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將六祖的屍身從後面剖開一處,發現五臟六腑都完好無損,才相信佛法無邊,將身體重新安好,頂禮而退。
現在六祖肉身仍完好地放在廣東韶關南華寺。
若錦曾經遇到一位出生在德國的黑人朋友,她是一個長得十分高達粗獷的女性。她曾跟若錦說,自己在德國出生長大,因此在她自己看來,自己是totallygerman,也就是說她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德國人。
然而,從小她就要接受人們異樣的眼光,甚至剛結識的朋友們都會問她是哪裡人,等聽說她是德國人還表示不信。
而當她回到父母的家鄉,非洲的迦納時,那裡的人們看她,卻又明顯覺得她就跟那些白人一樣,因為她的氣質,文化,都不是當地人所能擁有的。所以當她在迦納時,她明顯感到自己也與當地人不一樣,而他們也不把她當做他們的親人。
所以她說,there’。
若錦知道,她為此曾經十分痛苦,可想而知,一個還沒有多少自主思考能力的小女孩,碰到這樣的事肯定會感到迷茫。
好在她的媽媽是個十分睿智的女人,從小就告訴她wyou’;a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