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部分(第2/4 頁)
一下子都能跳起來反對,十年寒窗、鐵硯磨穿,考取的功名,卻與下等人看齊了。這讓他們情何以堪?
孫承宗相當的激動,他也是官員,當然無法接受這等等於踐踏蹂躪官員權威的評論。半天不說話,憋出來了這話。那樣子就差跳起來大罵昏君了,這是官員不能忍受的極大汙辱,就象是有一天,縣太爺與一叫花子一齊坐堂審案一樣。
“孫老師無須著急,現在官不如吏的情況比比皆是,說是官員貪墨,其實比起酷吏的吃喝拿卡來,對百姓所擾更重。朕免除天下稅收,最大的原因恰恰針對的就是酷吏。而在京官之中,吏的待遇比起京官更是強上數倍不止。有的官員的確在辦事能力方面不如一位能吏,這些都是一種畸形的現象。”
“皇上此言倒是符合時政,吏的素質參差不齊,的確害人菲淺。”朱由校的話的確如此,讀書人的出路很窄,最地一用是書生,直到考出了秀才來才可以有免稅、免遙役之類的好處。再到中了舉人之後,路子才寬了起來,要麼直接的考中進士為官,要麼當個西席教個書,當個幕僚之類的。孫承宗就是選擇了教書。
“朕想著改革吏制,朕所要做的是天下無吏,並非將如今天下的吏一一的變為官,而是讓越來越多的有官身之人卻閒置在家的舉人,取代吏。首先是人員問題,想我大明,每三年才有一次會試,名落孫山者何其之多,這些人空有一個舉人的名號,卻沒有實際的職責,空閒在家等著實缺。可以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培訓專門的業務,然後再經考核,充抵到各地去擔任。”朱由校想的不是將原有的吏提到官的位置上來,而是將‘官員預備役’提了進來。
對於大明的酷吏,朱由校沒有半分的好印象可言,他們仗著身份,在大明狐假虎威,四處的漁肉百姓,甚至敲詐低階官員。這種‘大明視窗’的**,直接導致了百姓對於大明政權的一種極大的不滿,再加上一些誘因。使得遍地峰火,一發而不可收拾。大明的滅亡有人說亡自自身,而這個自身之中,酷吏佔的比重相當之大。
所以挖掉這塊大明的腐肉,是重中之重。朱由校廢除稅收制度,利害攸關最大的就是這些酷吏。所以他們的反對也是最大,各地冒天下之大不韙違反這種硬性規定的,也就是這些酷吏,沒有了稅收這塊收入,他們的損失相當之大。朱由校對此實施了最為嚴厲的打擊,抄沒財產、沒收房屋,罰款苦役,受百姓圍觀嘲笑,以敬效尢。
想要將酷吏們清理出去,在這種那就得找一批人一代替他們,否則只會是一雞死,一雞鳴,治標不治本。大明的舉人大軍也是相當多的。有明一代二百餘年,出的舉人總共有十萬之眾,而在各個時期也存活在各個時代的舉上也是幾千之多。
現在將新科進士一網打盡,收攏到自己的麾下,以皇莊的形式讓他們學習,接受自己的改革方式。而後再把全國的舉人來個一鍋端,慢慢的以實務出發進行培訓,讓他們接受自己的相對高效的機關效能。長此以往,這天下的官員都將是出自自己之手,都是自己的勢力。各地的發展當然的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各項改革還不是自己說了算,哪裡會有什麼阻力可言?
開創以官為吏的局面,這是一項最為省心的一種方式。鄉試之後所中的舉人,這個舉人就代表著有了一張官場的入場卷,他們的身份就是官,但如果沒有官位實缺給他們,他們只能在家裡閒為吏之職卻擔著吏職。
所以說鄉試也可以當作為官員資格賽。中舉了,就擁有了這個資格,但有了資格,並不一定就能當上官,許多的人,終生與官場無緣。他們這批舉人在百姓眼裡是個舉人老爺,但在官員眼裡比秀才也就高一級而已,什麼都不是。以前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有個免稅權,有人將產業安置到他的名下,藉以逃稅、遙役。國家是一分錢都不會給他們。
如此將這批人拉過來,集中辦個職業學校,專門讓他們學習一下吏的業務。他們帶個從九品或者八品的官身到各地去,不會引起太大的反彈。幾年下去,潛移默化之下,中舉之後就有官當,並不誤考進士,這個條件對閒雲野鶴在家,看著官員無比渴望的舉子們也算是多了一條路。
而隨著每年舉人的選出,加上全民教育的推廣,舉人們會越來越多,吏這個詞,就會成了歷史,而不必等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再來去除了。
“皇上之計倒是兩全其美。舉子的辛苦,老臣也是經歷過的,因不願靠著免稅而佔大明的便宜,所以老臣當年也是充當了教習,輾轉到了大同教書謀生。直到中了進士,情況方能好轉。”
“孫老師之言朕道知曉,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