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部分(第3/4 頁)
離南方、離水路有遠有近。商人們不知到底如何運。
看來這個從南方諸國運糧的方略已經開始見效了,如今越來越多的地方乾旱,秋收已經過去了,減產的、甚至是絕收的地方也是相當的多,糧食的缺口還是相當的大,而且這種乾旱是個‘可持續發展’的產物。
全國免稅的政令一出,現在逃戶的問題已經有所緩解,最起碼的,有田地的人不再逃了,這可是個好事,至於已經逃在外的能不能回到土地上去,倒不一定非要強求,只能等等慢慢的水到渠成。。在外不歸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已經在外地安家落戶,不願意回來的也多的是;更有在外面想回來,但並沒有盤纏的,等等形式不一。而這種情況,只要讓土地‘工作’起來,不斷的產糧,逃戶們自然的就會回來,那糧食的缺口自然就會補上。
江南富商不知道往哪裡送,原因是因為沒有明確的價格,或者說是每個地區的價格,這裡面的懸殊可大了,商人的趨利的,他們當然想趕快的交付了大米,好再運一趟,
有路遠路近的,有路平路陡的,有用水路省事的,有隻能用旱路的,有道路安全的,也有道路匪患不平的、、、、、、朱由校給田爾耕幾句話:越遠了越貴、越偏了越貴、越難了越貴,這是定價的原則,不要去怕讓商人們‘賺到錢’而是要怕商人‘賺不到錢’,。目的就是受災的地區要把糧價抑止住,把糧食運到了,不要讓人餓死。手段就是用錢把這些商人給勾住了,更讓更多的商人進來賺這些錢。”這樣讓他們有點賺頭,才好不辭勞苦的去運糧食。
而對於糧食到了地頭,直接的交給了官府、驛站、錦衣衛、錢莊四家共同派人發放、銷售、監督。無論是錢莊,還是商人,他們看到的就是利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皆為利往。朱由校可不想自己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弄來的糧食,成了他們謀利的手段,你們zì yóu經營生意,朕管不著,但朕這是來送救命糧、賣平價糧,你們再伸手,那就讓人說不過去了。所以朱由校定了一個限購令,糧食平價銷售,每戶購買糧食憑戶籍者,可打八折,但每戶不能購買超過一個月的存糧。凡從事糧食經營或家裡有大量糧食儲備者,不得直接或者間接購買此糧,否則家產充公。
這個限購令一出,可以有效的讓辛辛苦苦運來的糧食不被商戶們哄搶而空。另外運糧食已經虧了這麼多,也不在乎這個打二折了。但體現了一個政策,那就是戶籍的重要性,沒有戶籍就沒有這二折的優惠。現在大明的戶籍相當的混亂,瞞報、不報戶口的遍地都是,為什麼?因為戶籍是一種負擔,不是一種福利,所以沒有幾個人願意擁有它。現在就要不斷的把這個觀點給糾正過來,無須強行的去,只要這個限購令一出,想享受這個糧食,並有二折優惠的人們,肯定會擠破了頭去辦理戶戶籍的。這個可以開個現場辦公,讓薛鳳翔領導的戶部來辦理此事。
而透過朱由校讓驛站送來的情報,現在的百姓們秋收剛剛過去,手裡有糧食,而北方地區,因為旱的原因,收成不是很好,根本支撐不過青黃時節。這還是手裡有地的,如果是租他人之地的佃戶,能支撐到青黃時節就算不錯了。他們手裡有錢的倒是好了,沒錢的怎麼辦?所以必須把糧食三分九等了,拿出一部分免價糧,做為救命糧,只要你有大明戶籍,就可以憑著戶籍,在春節時起,領取這份十天的救命食。十天後還可以接著來領,直到夏糧的收穫。
本來朱由校想的是可以讓百姓們以工代賑或者是直接從錢莊裡借無息的貸款,以後再還上,但一想首先這得多少手續要折騰百姓,生存權、健康權、居住權、受教育權等,這些都是人類最大的權利了,現在自己是大明朝的總舵主,自己的治下有餓死人的現象,那就是自己的失職,現在的大明又不是什麼一窮二白的狀況,為什麼就非要餓死人呢?那就是政策的原因。所以朱由校打消了這個想法,而是採用了免價糧的無條件發放,帶上戶籍,當然也是限購令一樣的原因了。
自己現在的糧食反正也是‘搶’的江南富戶的,再收糧錢,只有過是為了讓這個運糧多維持一下而已。
宋應星,改造的戰車已經設計完畢,在皇上的設計前提之下,又做了一些小小的改進,比如可上升的‘沙發’到了天窗位置上時,有的甚至是可以坐到車頂,那沙發轉圈的有一環形把手,透過繩索,可以讓弩手,牢牢的固定在沙發之上。有的只是頭露了出來,這些都是為了戰車的shè擊弩手閒置、以及車頂之上相同高度的原因弩手擋住視線的原因所設計的。
朱由校一聽,宋應星這效率結果還是可以的,一共四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