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3/4 頁)
得聽天由命,那還用它做什麼?所以到了大明瞭解了這個情況後,朱由校連想都不敢想用這玩意。即便是如今,朱由校仍然是以神弩為主,以燧發槍為輔的。
誰不知道熱武的好,特別是從未來而來的朱由校當然夠得那是以後世界的大趨勢,就象蒸汽機再有利、再容易開發搞工業革命,但最終還得被淘汰一樣。再強的冷兵,也會被熱武徹底的淘汰掉。
但熱武慢啊,鉛彈、火藥、槍管、鐵條,打一槍得用這些東西重新再裝一遍。槍管先衝上放好用腿夾住或者依著身體穩住,慢慢的往裡放火藥,用鐵條捅,再放鉛彈,再找目標,射擊。這一個動作做完,神弩十支弩發出去了。神弩是多簡單,射一次,拉下弩杆,再射,這多簡單。所以朱由校一直不用槍,而用弩。現在弩顯然穿透力不足,那隻好就兩種都用著了。
沒事的時候,朱由校也玩玩槍,沒辦法,上輩子沒玩過,這輩子當然想玩了。還別說,四個人以流水線的方案轉圈給伺候著,打完一發,往左邊一放,從右邊拿起再打。而打完的那支槍由最左邊的宦官拿起來,裝火藥,遞到朱由校身後的人手裡,他再個捅火藥,第三個接過來時一斜槍身,把放火藥時的鉛彈給倒到了底部,由第四個接過來穩穩的放到朱由校的右手邊,這樣的射速的確是挺快的。
這種方法倒是朱由校想往下推廣的。只要選擇出戰車上二個神槍手,讓戰車上分兩組,在敵人三十丈外,六十丈以內之時,合力配合神槍手射擊就是了。因為有瞄準鏡的存在,瞄準並不困難,但如何適應火藥的爆炸而產生的後座力,這個過程卻不是那麼簡單,這需要大量的火藥和鉛彈的支援。
下午的時候,兩支蒙古軍隊相遇了,岱海南岸紮好了營,看來今天是不走了。
皇上要走了,所以歸化城是一片的忙碌,準備啟程回去,而漢人們當然留戀著皇上。而那些蒙古族,則對這個愛憎分明言而有信,並且還有如此武功的皇上相當的好奇,他們已經被告之了以後他們就是大明子民,無論承認或者不承認,明皇成了他們的皇,這都是最為真實的事實。好在明皇的行為,也真的有些贏得了他們的尊重。
九月九日,重陽節,朱由校一找的撒出去大量的斥候,去遍查大峽谷。準備出發。而這時岱海那邊的山上面,卻傳來蒙古大軍一早西行的情報。
“果然如此,林丹他們還是西行了,傳旨,閆應元從邊牆之內帶上所有有神弩的錦衣衛,隨蒙古軍向西。把鄂爾多斯的情況向秦、盧兩位通報。眾位愛卿,回大同。”
留歸化城裡的天仇軍和漢人,現在的準天仇軍,一個個跪送五十里之外,表達著他們的情誼。這點勞師動眾讓朱由校挺感動的,看到天仇軍有一顆感恩的心,把歸化城暫時交給了他們,也挺放心的。
天仇軍他們都是皇上或者淨軍給救出火坑的,當然是充滿了感激之情,救命之恩永生不忘!(未完待續。。)
第414章代王被貶
九月十一日,陝西榆林,接到了聖旨之後的秦良玉和盧象升馬不停蹄的從陝西中南部,飛馳著到了北方的邊牆。榆林地區的長城東起府谷,西至定邊,沿途城堡林立,規模宏大。
長城橫貫榆林,為成化延綏鎮巡撫都御史餘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歷時3月築成。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縣東北),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東北),全長1760裡。其在榆林境內的城牆自東接神木縣高家堡邊牆入境,經由建安堡、雙山堡、常樂堡、保寧堡,西接橫山縣波羅堡出境,蜿蜒200多里,有烽火臺210多座。
這一段長城因緊靠榆林城,明萬曆年間曾重新修整。牆頂內側有磚砌的女牆,外側有垛口。每個垛口的上部都有降望口,下有射洞,牆面還設有排水溝和吐水嘴。長城每隔十里左右築設一小軍城,供駐防軍隊居住。在小軍城上還築有凸起於城牆的臺子,用於巡邏、放哨、瞭望。
而秦良玉和盧象升就這樣在榆林的一個鎮北臺的貢城裡,鎮北臺和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一樣,都是大明的雄關,只不過,鎮北臺被稱為天下第一臺。就是平常所說的,‘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
鎮北臺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臺頂外側磚砌約六寸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瞭望口,各層垛口內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列,乃守臺將卒營房。平面呈正方形。高四層,內築夯土,外砌磚石,底大頂小,逐層收進。第一層為基座,北長二十七丈餘,南長二十五丈餘,東西各長二十一丈餘,進深四丈。四面圍以牆垣,內牆高近二丈。外牆高三丈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