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部分(第2/4 頁)
杆兵、天雄軍先行一步,提前阻止建奴遷都而走!”
孫承宗一是有經略遼東的經歷,二是在出徵之前,的確下了一番功夫,他最擔心的就是建奴的跑路。因為一旦跑出了關外,打起了遊擊,那這場直搗黃龍的有目標有目的可以迅速結束的戰爭,一下子又將變得不可捉摸起來。
大明在九邊設的邊牆在遼東的規模是相當大的,全長一千多公里,西起山海關下之鐵場堡,東至開原後轉而向南,至鴨綠江畔的江沿臺堡止。遼東邊牆分為西段邊牆、遼河套邊牆和東段邊牆。這些地方多是藉助山險以為牆垣。邊牆上設有7個關,以限人員往來,邊牆之內還築有92個城堡和1177個墩臺。但是很不幸,這些目前全部都在建奴的掌握之中。
現在河水還沒有解冰,若要進攻赫圖阿拉,必然得走陸路,那就必走鴉鶻關,那裡是遼東鎮通往建州衛的主要通道,亦為朝鮮使臣入貢的必經之路。鴉鶻關自明初建關後,因其軍事地位重要,明廷同建州女真在此地發生了十分頻繁的爭奪戰,關口屢遭破壞,又屢次重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明政府為加強鴉鶻關的防務,又在關西修築散羊峪堡。地勢之險非常人所想,若想攻下,更是難上加難。可以說如果建奴沒有控制住此關,就沒有了遼東之變這場亂事了。
萬曆末年,遼東軍備逐漸廢弛,而建州女真部卻日益強盛起來。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以“地孤難守”為由,放棄了遼東鎮孤山等6座城堡之後,便將鴉鶻關外之地拱手送給奴爾哈赤。這才有了奴爾哈赤輕易可以發動遼東之變最大的依仗。如若沒有,他只能無奈的呆在遼東邊牆之外。
正是因為兵出邊牆之地形之險,所以才有了孫承宗這有些急燥的發言,皇上那種可以追著建奴打的思想,在他的眼裡絕對屬於白痴級的戰略眼光。先將敵人的政權打爛了,建奴立刻變成了一盤散沙,與在後面不斷的追著人家屁股跑,一是速度不夠,二是層層的阻遏,就只是依靠這三萬人,打下的城池要不要守,守了之後要不要分兵?孫承宗鬧不明白,這樣一個聖天子,戰略眼光比他還高,怎麼在這樣簡單的事情上,又犯糊塗呢?(未完待續。。)
第698章三路出發
被孫承宗一罵,朱由校立刻感覺到了事情自己想的有點簡單了,被老師說了幾句,倒沒感覺到什麼,人家是為了國家,說的也在理。
薩爾滸這個地方,他倒是聽說過,一是薩爾滸之戰,那是建奴的一個轉折點,從此開始了一個大轉型,然後才最終鯨吞了遼東;二是那地方比較血腥,不僅僅建奴在那麼屠城,歷史上毛文龍與劉興祚也在那邊屠過,的確是揚大明之國威。
那是在劉興祚歸正以後,向毛文龍獻計:其兄弟親族等人都在薩爾滸城中,可約為內應,襲而破之。薩爾滸位於建奴的大後方,是屯積糧草之所。毛文龍即遣大將耿仲明、曲承恩等,率軍千里奔襲,晝伏夜行,遇到後金哨兵,即行掩殺,於十月初八日抵達薩爾滸城下,派細作入城,暗通城中劉興祚之弟劉興賢、劉興治等,裡應外合,一舉攻破城池。耿仲明等入城後,對城中八旗軍民,大開殺戒,“斬級三千,擒生六十九人”,與劉氏兄弟等勝利還師。
後金叛明以來,攻取明朝城池,大多依靠細作內應,入城之後往往屠城。至東江軍“薩爾滸大捷”,則反而以內應攻破後金要塞,屠城以歸。的確是大長了大明的志氣,狠狠的打了建奴一巴掌。
而鴉鶻關這樣的名字,前後二世,他連聽都沒聽過,哪裡還有什麼戰略眼光可言?這個時候一聽地勢如此的緊張,而且還是必經之路,一旦瀋陽著的建奴逃了過去,那東征之事,難度係數將無限的增大。心裡對於遷建之事。也立刻的上心起來。
“孫老師說的有理,倒是朕輕視了。”從善如流一直都是朱由校的品質,朱由校自己知自己事,對於政治、軍事方面,自己以前從未有過涉獵,也就是這半年多來的學習而已。比其那些老政客或者軍事家來,所差不可以道理計。孫承宗一點,也立領神會。“既然如此,建奴遷都之事,也僅僅是人員遷移而已。趁著事件剛剛發生,依孫老師所請。令白桿兵、天雄軍的騎兵部隊火速兵發渾河之北、瀋陽之東,堵住他們。而朕率本部親軍慢慢向前趕上,孫老師認為可好?”
所謂的遷都,也只是一個說法而已,說白了也就是逃命而已。黃臺吉現在必須遷都,把這個大金國的政治中心轉移開來,而現在的轉移就是把大金國的大臣類給轉移了。那樣大金國還是個完整的,還不算被徹底擊潰。整個大金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