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部分(第1/4 頁)
“馬面?”朱由校還真不懂怎麼還有這樣的名稱。
“回皇上,就是左邊的那裡,按一間的間隔修築的呈四方形建築。別的城牆有為半圓形的,叫做團樓。但宋朝沈括認為,馬面形式,比團樓更有效。”孫承宗幫著朱由校指著城牆上的幾處地方說。這個皇上,說他聰明,那是絕頂的聰明,能識破自己都看不透的計策,但有時候連一些常規的東西都不懂。
“哦,還有嗎?”
“城牆上的那些供射擊用的凹凸狀護牆,叫女牆,這個別處都有,但敵樓卻不多,看那邊的一處建築,就是敵樓,可以用來觀察和監視敵人的行動。”
“敵樓?”朱由校順著孫承宗的批向一看,那建在了遼陽城牆上的如同山神廟一樣的建築。這個以前還真不知道是幹什麼的。
“還有放置大型弩或拋石機用的弩臺和炮臺,用以增加城牆的整個防禦能力。這個不太好看到,但遼陽肯定不缺少這個。”
“哦,”朱由校還真的找了找。
“在城牆四隅,那城是角樓,以及與之互為補充的戰棚。當敵人把角樓破壞之時,就可以在敵人攻擊最集中的地方,搭起戰棚,代替角樓,以狙擊敵人。”孫承宗接著說道。
“還有嗎?”
“皇上,還有一個特殊的設施,那就是稱做突門的城門,但這種門,我們現在是看不到的,完全被遮掩起來,是一個暗門。那是在奇襲圍城敵人時,開啟此門,向敵人反攻,出奇制勝之用。當然也可以逃命之用。”
“還有暗門?”朱由校可真是長見識了,在城牆上還有這種假貨的存在,可惜自己剛剛還想著,只把這幾個城門給堵上就可以達到圍城的目的了。現在這個如意算盤算是不行了。
“皇上,遼陽的規模比起這次的終極目標瀋陽來可還要大上一點,規模上可是不小。所以裝置也是相當的齊備。”
“遼陽的守兵兵力如何?”
“回皇上,遼東極在邊陲,東接朝鮮、南涉瀚海、北抵朔漠,地處要害之區。萬曆年間,遼陽城內駐軍兩萬五千多人,駐軍與屯田,給遼陽城帶來的繁榮是相當可觀的。而城內可居的平民,就不好統計了。特別是現在幾城的人都向這邊集中。”遼陽是個大城,店鋪、茶樓、酒肆林立,城中央主要幹道兩邊商號密集,明代詩人張鰲在其所著《遼陽歌》中曾對遼陽商業的盛況有過這樣的描述:‘遼陽春似洛陽春,紫陌花飛不見塵。’‘邊城都會’。千山峨峨,代水淵淵,風氣毓秀,碩人建焉。這種地方的兵力多少不好估算,特別是現在的亂勢。
“遼陽的確不凡,特別是眼前的太子河,半盤在遼陽之周,朕本想圍攻,以大炮摧毀之。現在看來,攻城將是一個長期的,不是一揮而就。”
太子河在遼陽成北,將遼陽城的北城抱住了一半,而東城牆也抱了一半之多。想包圍,那就只能是渡過太 子河。自己的兵力幹起來的確是有些困難。而七米厚的城牆,可不是好轟的,就算是千餘座大炮,也挺費勁。以前朱由校想的,與孫承宗所做的,就是以汽油彈射向城內,最大程度的殺傷建奴的有生力量。
”(未完待續。。)
ps: 各位衣食父母好,關於城牆上的一些東西,有圖直觀上傳。
第683章墨攻之解
這是朱由校第一次攻城,以前的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歸化城以及遼東的蓋州城等,都非自己攻下的,這一點,倒是相符‘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了。但對於真正的攻城經驗,硬碰硬,還真是一個相當新鮮的場景。所以朱由校問了一下常規的攻城與防城知識,這還真有點臨陣磨槍的感覺。
“回皇上,在《墨子》中,把攻城戰術分為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兵車)、軒車,此十二種戰術。”孫承宗這個背背書當然是相當清楚了。
“嗯,請孫老師詳解之。”
“是皇上,臨:即把土山修築成和城牆同高或者是高於城牆,以此平掉城牆的高度優勢。而防禦方法,就是對射,一旦失敗,大勢去矣。”孫承宗言。
“堆土山?這個工程量可真是不小,效果雖好,但需要的兵力太多,而且時間過長,只能參考但不足為取。下一個吧。”朱由校看看遼陽那十幾米的城牆,現在還是冬天,還是算了吧。
“是皇上,鉤:用長鉤類的兵器,把城牆上的守城士兵或者防禦兵器鉤下城牆,並可用鉤破壞城牆上修築的女兒牆的方法。這種方法白桿兵已經在用了,現在看來,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