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部分(第2/4 頁)
,淨軍們一如既往練的相當的苦,沒有槍的在那裡找個棍棒墜塊磚頭練端槍,因為皇上說了,陣地戰可以支個槍架或者是用豎盾當支點,但攻擊戰、遭遇戰,哪裡有時間讓你支槍架去?就得用手端著射擊。所以胳臂穩不穩直接決定著打的準不準,這點是必須要練的。而且以後淨軍不會再用神弩了,而是全部要改成用燧發槍。若跟不上這種變革,那隻能找個清閒的差事退役了。退役當然是到其它的機構,這是淨軍們不願意的,不進則退,皇上把最強的武器優先交給自己,這是何等的信任,所以再苦也得忍住。
經過了不斷的訓練,用無數的‘子彈’累積著,現在淨軍們打的已經相當的準了,孫承宗在旁邊也給解說著,並說:“皇上,因為燧發槍的射程大大超過了神弩或者說是弓箭,已經是它們二倍多的射程,所以老臣提議,一般情況之下,並不需要豎盾,除非是敵人突然逼近或者人數數十倍與淨軍。如果以後有裝槍手這個兵種,完全可以由他們來把豎盾當做備用的裝備。”(未完待續。。)
第447章精忠報明
這一點倒是得到了朱由校的認可,也真沒見過有那隻火槍隊伍拿著個盾牌來對付弓箭的。孫承宗所言的裝槍手倒是不急,因為這六千淨軍如果要想達到全都配上裝槍手的待遇,那必須就得有三萬多支火槍。現在每人一支還不夠呢,裝槍手得在過了春節之後了。不過提前準備倒是需要的,這不今天的大比武就是一個機會。
火槍生產的速度還是太慢了,如今已經有了幾萬支豎盾、神弩了,而且林丹的威脅已經過,以後裝備的速度倒是可以減慢了,所以朱由校已經讓李德全把一萬人一分為二,讓五千人接著造神弩類,而另五千人,對畢懋康那裡先學習造燧發槍。希望一段時間之後,燧發槍那邊的產量可以大暴發一下。
“孫老師之言,與朕不謀而合,因為燧發槍的出現,淨軍不僅要從打槍的技術來提高自己,使之殺敵更快、準。更要從戰術上,做一下改變,特別是射程,從以前的二三十丈,一下子提高到了六十丈,提高了二倍,但射速上卻比以前減少了二倍。所以無論是衝鋒還是防禦,與以前的戰術肯定是不同了。這點倒是請孫老師依據這些特點,以及實戰,比如黃泥崗的戰例,以及閆愛卿那邊傳來的戰鬥紀錄,摸索一些戰術,集防禦及攻擊與一體。”與時俱進,這是戰術必須要跟得上的武器的改變的。
“回皇上,從黃泥大捷之後。老臣一直都在思索此類問題,但越來越覺得皇上以前編寫的訓練手冊卻更象是為火槍而設的,只是因燧發槍的射擊速度不足,而有不足之處。但如果少了豎盾的負擔,機動性上卻大大加強了,更有配合上裝槍手,更極大的彌補了燧發槍發射速度上的不足。故老臣想,攻擊、防禦陣形方面,還是以皇上訓練手冊上為主。而進、退、圍、守等,以及與神弩、阻擊弩、山地弩的配合。則沿用以前的。只不過把射程距離向前伸展了一倍半而已。”
孫承宗的想法倒是應上了朱由校的拍子,因為朱由校並沒有什麼專業軍事知識,只能是以軍訓經歷、以影視傳媒的戰爭片裡,這些看到過的東西來了個比著葫蘆畫個瓢。而這樣東西都是以熱武器作為兵器列的隊、擺的陣形。當然就是比較適應於燧發槍了。
“如此更好。但朕所制定的手冊是否適應燧發槍戰鬥,還得不斷的用戰鬥實踐來不斷的檢驗,並不能以是朕創設的而止步不前。朕倒不會如太祖弄個祖訓一般給定個條條框框,但凡有不適應實際的,該改善的一定要改善。”
兵無常式水無常形,哪裡有一層不變的戰術,只能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才能跟上世界戰爭發展上的腳步,不使大明落後。如果以後固守陣規,那就離完蛋不遠了,而太祖的祖訓就是明顯的例子。
“聖上言之鑿鑿,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勝,戰術必須要因時因地因所有一切可以影響戰場的東西面變化。所以古時才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的說法,也有怕因為君王外在的原因,限制了軍隊首領臨機戰術的發揮的意思。而今皇上放權與袁可立、閆應元,也正是應了這話,讓他們隨機應變。”孫承宗滿意的說,並提到了皇上對袁、閆兩人的放權,這種放權也給過他,只是,他差一點就被蒙古人給幹掉了。
“孫老師謬讚了,袁閆兩們愛卿的軍事才能的確是可用之才,用之朕也放心。倒是孫老師所提及的裝槍手,朕以前本欲在錦衣衛中挑選,但如今佈局,卻均在各地,所以朕打算在今日的大同邊兵大比武中,看看能不能選出二萬四千人出來,吸收進來,成立另一隻大同精銳隊,而讓他們去和在天門城和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