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4 頁)
,因為這個時代是個‘無煙’時代,沒人抽菸,那用量當然也就少的可憐了,只能用於生活和軍事。一盒火柴差不多三十根火柴,一家人都有一個月的時間,而且這個易耗品的價格還不能高了。所以想象衛生紙那樣賺錢是不可能的。但這個可是要命的點火必須的,以後的汽油彈可全指望著它了,所以別說是隻是賺的少了點,就是賠的再多也必須得上。當然更好的是打火機,這要等於有了汽油之後才能進行,二戰時就特別的流行的那款打火機,朱由校以前就有過,設計起來也簡單,但現在卻沒有。
回到了乾清宮坐下後,朱由校仔細的想著火柴廠和工藝流程,以前倒是接觸過,有許多專門做火花廣告的一個小火柴廠。提到火柴難免談一下它的歷史,這個東西有的說是中國570年時就有了,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進迫,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一班宮女神奇地發明了火柴;而五代時陶谷在《清異錄》中已明確“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黃,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所以原始火柴,即‘發燭’應在公元950年之前發明。
而另一說是德國的一個金匠在17世紀後半葉發現了磷,然後慢慢的到了1848年德國的貝特卡又發明了安全火柴,在後來的1855~1856年間,英國藥劑師和瑞士火柴製造廠主,先後將火柴頭漬塗氯酸鉀、三硫化二銻和樹膠的混合物,另在火柴盒兩側塗敷紅磷、玻璃粉和樹膠的混合物,製成火柴,使用時,用火柴頭摩擦火柴盒一側著火。這種火柴著火點高,攜帶比較安全,人們稱之為安全火柴。而中國在民國裡引進的就是這種生產技術。
如果按照最簡單的法就是找到磷稍稍加工一下就可以了,但那樣的工藝朱由校是不屑為之的,因為火柴的主要原料為黃磷,毒性劇烈,稍不注意就會自燃,這樣乾的人賺的都是黑心錢!那是有毒的!雖然這個時代應該沒什麼消費者來告自己這個當皇上的,但他卻不是那種腹黑到這種程度的人。還是麻煩一點搞個安全火柴來的穩當。
如果要生產出火柴,首先就要解決原料磷的問題。所以得先派人去找礦,只要找到了用煤炭、矽石和磷礦石,加熱燒結就可以得到,國內的磷礦藏很豐富,把黃磷在隔絕空氣情況下,72小時內間斷升溫至250℃就可以製造出紅磷。不過黃磷有劇毒,必須貯存在水中,切割也需在水中,生產過程必須密閉、通風良好。這點既然知道朱由校當然會註明此點,宦官現在在他的眼裡那都是廉價的勞動力,而且最起碼錶面上都是忠於自己的。
至於氯酸鉀,也叫洋硝,用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錳的軟錳礦與鹽酸反應制造出了氯氣,然後讓氯氣與火鹼溶液反應就能製造出氯酸鉀。而去找磷礦的同時正好找軟錳礦,這東西,鐵黑色,光澤和硬度視其結晶粗細和形態而異;結晶好的呈半金屬光澤,硬度較高;而隱晶質塊體和粉末狀者,光澤暗淡,硬度低,極易汙手應該好找。至於硫磺就隨便都可以找到,這是所有的物品裡最好找的,越想這些化學名稱朱由校越是堵的晃,太折磨人了。
安全火柴由火柴梗、火柴藥頭、火柴盒和磷面四部分組成,所以包括梗枝製備、火柴頭製備、盒子製備和包裝等幾個操作步驟。
第一道工序,加工出合適的火柴桿;第二道工序,把火柴枝末端浸在熱石蠟中,石蠟滲入木材的纖維中;第三道工序,配製火柴頭藥,將氯酸鉀、硫磺、氧化鐵粉、玻璃粉分別在研缽中研細,按一定配方混和,然後用骨膠配成的膠水把混和藥品調成較稠的薄糊狀。這一步具體的配方比例還需要有人去實驗摸索,藥糊的加工恐怕還是需要手工完成;第四道工序,配製火柴盒藥,把紅磷、三硫化二銻、氧化鐵粉、白堊、玻璃粉等分別在研缽中研細後,用稀骨膠調成糊狀,均勻地塗在火柴盒邊。這一步具體的配方比例也需要實驗摸索,糊加工靠手工完成。
記是都記了下來,就是一些化學名稱怎麼在現在找到實物,讓朱由校頭疼,看著紙上滿滿的寫滿了的東西,如果給別人看一準是認為是看天書。再一看突然感覺有了什麼想法,應該是靈感似的,但老是抓不住,站起來走走再坐再走走,但折騰了半天還是想不起來是什麼,最後只能放棄,繼續想著把裡面的東西改成現在能讓人理解的東西。磷,剛剛一看到這個字,終於想起來剛才是靈感是什麼了。
雖然平時沒有接觸過化肥,但那首惡搞的《我要金坷垃》還是記的挺熟悉的,不由的想到那句“金柯拉一袋當兩袋灑,能吸收地下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