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第3/4 頁)
是卻和封建政權相勾結,控制著本地的經濟,影響著當地的政治。例如佟氏是遼東一個有名的世家大族,特別是佟養性,為後金的糧錢後備等做出了傑出貢獻。(人家是認祖歸宗,成為了正經滿人,所以也不是漢jiān。但這一說法被仍在漢旗中,自相矛盾了。)遼東的勢族還有遼陽的高氏、佟氏、石氏、祝氏、魯氏,錦州的王氏,義州的李氏,前屯衛的畢氏和遼南的劉氏等。
而這些世族,也是和明代其他世族一樣,兼併土地,只不過這裡的土地是國家下發給每個屯軍的五十離屯田而已。
而隱佔軍丁,官軍家丁化,軍丁佔役這一點雖然是大明一特色,連皇上也都在佔役,遼東的這些世族也是一樣,只不過在一方面佔役的同時,開始了家丁化了而已。
基本上這也是使得遼東軍事力量迅速的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了,朝廷對其不信任也是由來久的,往遼東也是不斷的摻沙子,又是監軍、巡撫又是武將的,但效用如何,只有天知道了。相反在朝廷不信任的同時,後金建奴卻對這些遼東世族拼了命的拉攏。
而如今皇上此舉已經有和和這些遼將徹底劃清界限的意思了。所以基於皇上的潛臺詞,袁可立已經交待了三千錦衣衛,在防範建奴來犯之時一定要防著背後的敵人,除錦衣衛這三千自己人之外,對於其他人等一律的保持戒備。
山海關裡一眾將領,以及太監監軍劉應坤,均出來迎接了袁可立,為首的是副總兵祖大樂,帶著一眾山海關將領,雖然名義上是趙率教是山海關總兵,但底下最強勢力,仍然是以祖家為首的遼東勢力最強。
大明在奴爾幹都司統治了如此長的時間,所造就的遼東將領實在是太多了。這樣人被滿族的滿化也是深了又深。多少人家和滿族在不斷的通婚,親在加親,如李成梁的家的李思君的妻子就是女真人。特別是當老奴酋以十三副盔甲起事之後,更是視滿族為尊,以有滿族親屬為榮。
袁可立當即進了關,帶著二百持山地弩軍為護衛和二千持神弩軍。在總兵府內的大堂之上,宣讀了聖旨,聖旨的內容就是三條,一是封趙率教為太子少保暫隨軍伴駕北征蒙古,二是總兵之職暫由袁可立兼職,三是由袁可立有代天巡牧的欽差權利,負責守山海關、薊門關事宜,如同皇上親臨,如有違抗,如同造反。
聖旨宣讀結束,下面的將領是一陣沉默,雖然上邊沒談到自己,但其含義,卻是於眾人息息相關。如果這個聖旨在別的時候到達,也沒什麼,但偏偏選擇在這樣一個錦州失守的時候,皇上忽然派人來接收山海關的防務。而隻字未提錦州之事。這說明了什麼?
第259章 君臣失和
皇上對錦州不重視是肯定的了,但為什麼不重視?是不信錦州的失守還是根本認定錦州是奪不回來的?還是別的原因?所以滿屋子的將領腦子裡全部在走這件事。而聖旨是說由新總兵接手山海關的防務。怎麼接?每個人都在思考此事。
而外系的一些將領,大多是從其他邊軍那邊調過來滲沙子的。他們則思考著自己的定位何去何從,他們和遼東的將領們還是有區別的,主要在於他們並沒有多少的退路,如果來遼東的時間長一些的,擴大了人脈,紮下了根,或者和當地的遼將相互通婚,(如吳三桂的老爹吳襄。)那還和滿清那邊有些牽扯,敢於和皇上玩點小花招,弄點什麼擁兵自重、養賊自肥什麼的。否則的話,也就只能聽從皇上的安排。
大多數遼東體系內的遼將,當然自己遼餉和錦州之失的關係,現在出了錦州之失,皇上不但不著急此事,竟然加強了山海關的防備,這已經充分說明了,皇上的目的,不管關外的土地淪陷,只要守住最後一線,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喪失點國土算什麼?
皇上有這樣的心態,這是遼東諸將不願看到的。但再不願能怎麼樣,動作都是暗自搞的,總不能擺明了車馬扯旗造反吧?大家都是求財的,剛才入城之時袁可立所帶的三千錦衣衛,拖著個大傢伙,大家也都看到了,從其jīng氣神上。雖然怎麼看怎麼是新兵蛋子,但氣勢洶洶也不是個善茬子。
大家都是行伍之人。對好兵壞兵一樣就能看的出來,站沒個站樣,坐沒個坐樣的,一眼就看出了是兵油子之類的。而動劃一令出禁止的那種,一眼從起整齊有序的坐立行停中就能看出來,而這種標準洽好是這三千錦衣衛所具備的。
而監軍劉應坤那小眼睛可是轉的那叫一個快啊,雖然軍事方面自己是個無限接近白痴的人物,但對於政治嗅覺。他絕對是jǐng犬級的。自從皇上宣佈廢除遼餉之後,他就感到了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