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3/4 頁)
這些東西當然不是魏忠賢能夠理解掌握的,還得請個人過來,現在孫承宗等人都不在身邊,去請個大臣過來當然可以,但老魏哪裡會如此,宮裡也不是沒有懂得歷史的。
葛九思,魏忠賢的鐵桿走狗,能文能武,直接被老魏叫了過來,一問能不能說一下歸化城的歷史,葛九思頭點的差點骨折。魏忠賢急忙給皇上引見。
“回皇上,在戰國時,趙武靈王學習胡服騎shè,在這一地區首建雲中郡。漢朝時,漢武帝在這一地區也建了一批軍市。唐朝時,唐王朝在這一地區設立了東、中、西三個受降城。我朝時,順義王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裡正式築城,神宗賜名歸化。”葛九思一板一眼敘說著歸化城的歷史。
“三娘子?也是蒙古人?”
“回皇上,是的,她是瓦剌部的嫁給了當時朝廷封的順義王,後來順義王病以及死後,都是她主持政務,約束蒙古各部,保持了與明朝的和平通貢互市關係,直到十幾年前去世。”
“那應該算是蒙古的鴿派了。”一聽之下,對這個三娘子還是挺有好感的。“不過聽你剛才說的,豈不是說中華對此地早就擁有了主權,卻被蒙古人侵佔,雖然他們蒙古人也受封,但到底不是長久之計。大伴,傳旨給歸化城,限他們二個月內,把從大同逃出去的山西商人抓起來,押送回大同。”
“皇上,這、、、、、、”老魏一聽有點傻眼,皇上這是要做什麼?這遼東的戰事也就是剛剛消停個把月,但並沒有結束,怎麼就和北邊的幹起來了?
“怎麼?”
“皇上,這蒙古人蠻夷之人,不知皇上威嚴,不一定聽從皇上的聖旨啊,”葛九思小心翼翼的提醒一句,雖然明朝把蒙古趕回了大草原,打他們也沒有什麼心理負擔,但土木堡之變、戚家軍之後也沒發生什麼大的戰爭,而順義王那邊也表面上說的過去。但明朝的聖旨對那邊還真的不值什麼錢。
“朕在的就是他們不聽從,”朱由校顯得高深莫測的說。
“皇上給四夷發的聖旨基本上都是朝廷當眾所發,是不是明天在朝上議議?”魏忠賢也沒辦法了。
“怎麼朕給他們的旨意還和其他的途徑不一樣。”朱由校兩世為人還真沒注意過此點。
“回皇上,皇上下旨是一樣的,但傳旨的辦法之類就大不相同了,比如說給歸化城傳旨,一般就須行人館派出行人,到歸化傳旨。”葛九思接到魏忠賢的訊號後回答。這樣的事情哪裡是老魏知道的。
“那行人館就是大明專門的外交機構了?”
“回皇上,大明涉及外交的機構有幾個,如鴻臚寺、四夷館、主客司、會同館和行人司。”
“那你說說他們的職能都是什麼?”朱由校被說的有些暈了,一個外交部竟然搞成這麼多機構。
經過葛九思的解釋,朱由校才明白這些機構是的職能。
鴻臚寺主要掌朝會儀節;主外賓之事。其地位雖然不是尊崇萬分;但是其職責卻是非常重要。封建君主**的禮教綱常和威福四夷的大國氣量都要由鴻臚寺來執掌;它的外交職能不是很明顯;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禮儀工作部門。
行人司,掌傳旨、冊封等事。凡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徵聘賢才,及賞賜、慰問、賑濟、軍務、祭祀,則遣其行人出使。
四夷館,主要負責翻譯朝貢國家往來文書,並教習周邊民族、國家的語言文字。
主客司分掌諸藩朝貢接待給賜之事其一,凡四夷歸化人員及朝貢使客初至會同館,主客部官隨即到彼,點視正從,定其高下房舍鋪陳,一切處分安妥,仍加撫綏,使知朝廷恩澤。但他的職能詳情卻讓朱由校一震,這禮儀簡直太厲害了。
一是分清來賓的主從地位,給予不同的招待,使之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以體現朝廷恩澤。其二,“分豁正從人數,劄復膳部,五日一次,照例支送酒肉茶麵飲食之物”。仍按來賓的主從地位報告飲食部門,按照規定支送食物及飲品。其三,“量其來人重輕,合與茶飯者,定擬食物桌數,劄復膳部照辦。主客部官一員,或主席,或分左右隨其高下序坐,以禮管待”。根據來人的職位高低,是否合與茶飯,然後確定食譜、桌數、陪客人員的座次等等。這樣的人才,不就是辦公廳的廳長級人物嗎?
而最後一個會同館是明朝專門接待朝貢人員住宿的大規模驛館。
聽完了這些,倒把朱由校唬的不輕,雖然不知道前世的外交部是怎麼分工的,但明朝這分工可真細。但都是具體辦事的人,唯獨沒有拿主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