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第1/4 頁)
讓各地官府按著自己的標準,從當地的錢莊貸款,拿錢去修建公路。錢莊的貸款裡有自己的三成股份,因為是善政善行,錢莊那邊也來個低息甚至是無息貸款,也算是改變一下公眾形象,為百姓造富了。
鋪路當然不能象以前一樣接著來個黃土鋪路,那種泥巴水坑可真讓人受不了,幾次雨水一衝,立刻就是坑坑窪窪了。要鋪當然只有水泥路才能達標。水泥當然得用自己的,而且目前在整個大明也只有自己有。雖然是拿著左手的錢給了右手,看著沒什麼區別,還少了一大塊的錢。但水泥作坊首先是做開了,因為每個地方都得用,名聲首先是打響了,老百姓當然也看出了其中的好處,水泥生產好了,接著技術的改良也就有錢投入研究了。而且從認識到接受再到爭相使用,這個過程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水泥作坊開遍全國的日子也就不遠了,那錢還會是大把大把的賺。
補償好佔地問題,這個是關鍵中的關鍵,如此善舉再把百姓傷害了,那就和初衷背道而馳了。還是按著推行免稅政策之時的錢莊、錦衣衛、驛站共同監督的辦法來,儘量的讓百姓免受損失,具體的補償辦法就是以地換地,或者直接的高於市價補償,以後再開作坊優先安置工作等辦法,這些得寫明白了,不敢大意。
自古以來許多的改革初衷都是相當好的,比如說王安石、張居正,他們的出發點和政策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他們恰恰忽略了一點——執行。結果讓壞和尚給念歪了,不僅起不到安民的作用,反而變相的給百姓增加了相當大的困難和被剝削,而自己則落得到相當悽慘的下場。
按理說只要出於公心、善心這樣的事情沒有辦不好的,但哪裡又有如此之多的公心、善心呢?官吏們為了一已之私,哪裡又會在意什麼百姓的利益呢?敲骨吸髓還嫌不夠肥呢,還談什麼公心、善心?
所以這個補償就只能是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全國實施一個標準,張貼出佈告,讓百姓們知道的明明白白。由三個可以直達天聽的驛站、錦衣衛、錢莊來監督著,這樣的渠道還是挺有震懾力的,至少那免稅名捐的通告下發後,全國至今沒有一起私自收稅的。
最後以路的質量、距離、寬度、厚度等進行結算,這裡面當然有各地的地質等不同,也是價格的參考依據。
這一下,各個地方官府組建的隊伍就可以賺到錢了,官府當然也就有了公款,而嚐到了甜頭的他們,再根據當地的物產、環境不同,建作坊、特產等,可以再把生產出的東西或者各地的特產賣給皇上的驛站,讓驛站搞個物流業,來個皇室收購,再統一的分散各地。而一些有水患的當然也可以用修水利工程來賺自己的錢,有想建水庫這種抗旱工程的,也可以以這種方式。總之無論是公益事業,還是直接的商品經濟,都可以直接和皇上來進行交易。
當然質量檢驗是關鍵性的,別搞個豆腐渣工程出來,拿著自己當冤大頭,那就不是自己的初衷了。不要想著什麼加強德制教育工作,那東西的確是神器,但在面對金錢誘惑的情況下,有時候德會變的相當的脆弱,不堪一擊。所以監督體制,就非常的關鍵。政務公開當然是法寶中的法寶,所有的工程的用料、用工、用時全部在公眾場合公開,凡隱蔽者,由人檢舉揭發到官府或者驛站、錦衣衛、錢莊。下一步甚至是開遍全國的一切作坊店鋪等。
這種半計劃經濟當然不是朱由校的初衷,但不這樣,國營經濟真的沒法在大明這塊拼命抑商的地方萌生。連資本主義的萌芽在南宋都就開始萌了,到現在還在萌著呢。更何況是國營了。如此過渡下去,哪裡有什麼,就能來個互通有無,這全國的經濟就能盤活了。
這樣路也好了,東西也好運了,自己前期在路上的投資也能慢慢收回來了,然後、、、、、、
這事要是放在前天,估計朱由校還沒這個魄力,但一個同樂酒店,讓他完全看到,利用自己的卸膳,再多開幾家的話完全夠了一年四百多萬兩銀子的戶部稅收。而自己其他的金手指也都在賺錢之中,並且不斷的在開拓著市場,再掙來幾個四百萬也是不成什麼問題。取之與民,用之與民,把這些錢再想辦法還給百姓,也是很正常的。一旦修好了全國之路並連貫起來,那樣無疑會讓大明進入一個發展的快車道。
如果本錢不夠的話也不要緊,現在已經有了十八家遍佈全國的錢莊支援,大可把硬幣、紙幣的發行提前執行出來,那樣,銀行印著鈔票,又有信用,還有什麼國營企業不好發展的。因為現在並不缺錢,和十八家的關係還有待接著鞏固,所以這一神器,朱由校還沒有想著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