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第3/4 頁)
有寥寥幾人來祝賀。家中以前的出入有鴻儒,但現在卻變成了門庭冷落了。平時上朝,雖然也是和其它大臣碰頭碰臉的打招呼,但那種漠然置之卻讓人感到不舒服。而到了戶部,手下的侍郎等也是一副愛理不搭公事公辦的樣子。聰明的薛鳳翔無須去刨根問底,當然也知道這是眾官透過自己和皇上使氣量呢。當初他們提名自己當工部尚書這時,被皇上給駁了,現在皇上點了他的名,大臣們就用這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不滿。好在自己還算得上清廉,沒落什麼把柄在人之手,否則這否泰之變將會在自己身上接著打轉轉。這無妄之災遭的也真是冤枉。既然如此,那就做一個皇上的孤臣吧!
今天得到了大捷的訊息,總算是有點好訊息了,皇上強則自己就強,大臣們既然把自己逼成了孤臣。那就做個開心的孤臣吧!
而那些從遼餉裡拿過好處的官員這時也是無奈。來來蒙古大捷之後,許多的官員已經有意吐出來了,這次遼東再捷,已經充分顯示出。大明能否擊敗建奴。關鍵根本不在什麼遼餉。而是遼將們戰鬥力或者是其它的原因所致。現在遼將們的處境他們當然清楚,完全的被皇上‘關’在了關外,下一步極有可能會投了建奴。那樣自己的處境有可能更加的堪憂,一旦再被牽連,可就不僅僅是交出遼餉這麼簡單了。所以一個個的都偷偷的寫好了認罪書,準備一個合適的時機上交。
兵部也寫好了大捷的塘報也一一下發到了各地,寧遠當然也收到了,這一下,寧遠轟動了,吳襄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回到了寧遠。
袁可立佔領了蓋州,並沒有停留,而是把東西收拾了撤走了。這說明什麼?大家都是長年打戰的人,一直都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守的是如此辛苦,收復都基本不可能了。但已經到手的地盤,就這樣給吐了出來。倒是把蓋州城裡所有的人不管男女老少全部的和物質一起洗劫一空。
從這點上,完全可以看出皇上的作戰意圖,那就是根本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象以前一樣,為了保住某個城或者軍堡,投下多少多少的兵力、人力、財力去死守、硬抗。
作為遼東的土著來說,他們當然明白這根本是無用功,建了城或者軍堡,那是需要人去守衛的。但無論是單獨的堡壘或者是有所依靠的幾個軍堡,在建奴的全力打擊之下,很少有能最後保全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軍不敢野戰。雖然身為遼將自身,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野戰的確是敗多勝少,不是建奴的對手。
那這下建奴就有了機會針對單個的目標下手,甚至一困就是半年一年的,最後連打都省了,要麼直接被餓死,要麼投降,原因就是沒有援軍去有效的救。因為誰救誰就要面臨著野戰的考驗,越打越膽戰心驚的遼兵,一聽到野戰就下意識的認為自己得輸,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惡性迴圈,越怕越打不過,越打不過就越怕。
而且無論軍堡還是衛城都需要大量的錢糧,不管遼餉合不合理,但這種守土的方式的確是太扔錢了。什麼遼土養遼人,只要你在關外屯田,簡直就是給建奴們在生產糧食,他們會在糧食成熟之時來搶,因為糧食是種在野外的,那就要面臨的野戰。
相反皇上不管不顧的,只是把守著山海關這一條,雖然看著是一個戰爭的門外漢,完全不懂得什麼是寸土必爭的道理,忽視了祖訓裡的‘不割地’原則。但無疑是誤打誤撞的,變成了解決遼東問題的最好方式。最起碼,那真實的遼東軍費就不用花了。
而因為堅壁清野,不與建奴接觸,戰士們也就不會有傷亡。依靠著山海關這樣的雄關,建奴敢於進攻的可能性真的不大。至於下一步的反攻,那是下一步積蓄國力兵力之後的事情了。
更因現在皇上注重的是人口和物質,依建奴的人口基數和經濟條件,如此耗下去,根本撐不住幾年,就要面臨著破產。現在二次從海面而來的戰鬥,都是利用強大的遠洋能力,這次更是掐住了建奴主要的‘進口’港口,只要扼守住了三岔河,那建奴的物質就會開始稀缺,那就更談不上什麼經濟了。
莽古爾泰信心滿滿的趕到蓋州的時候,那裡已經成了一座空城,一個人毛都沒見,到了連雲島也是如此。氣得本來就脾氣暴躁的莽古爾泰更是暴跳如雷,建奴上下這事傳的也是沸沸揚揚。這樣的訊息更讓祖大壽感到皇上的謀略厲害,根本不貪圖什麼失地的收復。也不想著太過擴大戰果,打了就跑,找機會下次再來。(未完待續。。)
第332章交還遼餉
這樣死皮賴臉的無賴打法;完全拋棄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尊嚴;但對付建奴;卻是口口到肉;次次見骨;憑著建奴那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