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3/4 頁)
奴那邊拿手的就是打野戰,若你不出來打,他也不攻,專搞土木工程,圍著你挖了個大壕溝,讓你交通斷絕,突圍都沒辦法突圍。即便是錦州、寧遠在沒有大明的支援下,沒有後勤保障,也沒辦法抵抗啊!
這就是遼將們進退兩難的難題,當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自有因果,自釀的酒只能自己喝。遼將們在一籌莫展之際,袁可立可是正擦拳磨掌,準備動手了。
三千錦衣衛挺進到山海關之時,袁可立興奮的表達了歡迎儀式,三千錦衣衛會水的不多,那沒辦法,只能是讓原三千錦衣衛訓訓這些新兵蛋子了。
而此時的袁可立也接到了毛文龍發來的情報,對蓋州、連雲島關(注不是島嶼,是連著陸地的)的兵力部署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只等著這幫錦衣衛能上船下海了,就是動手之時。
因為船舶還在建造之中,自己的船隻夠運三千人的,暫時是借了毛文龍那邊的十艘運兵船。皇上所說的水泥船,造是造出來了,相當的平穩、堅固耐用,但有一條,太重了,風帆還是人力推動的都挺費力,那速度慢的不比步行快多少,並不適合遠航。倒是等打下了連雲島,放在那邊扔碼頭上當堡壘用,挺合適的。一旦建奴勢大,抵抗不住,就上船待著,船上邊把阻擊弩一架,讓建奴看著乾著急,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接到了朝廷的塘報,知道了皇上打了一個大勝仗,老袁也是打心眼裡高興,自古以來,哪一個英明神武的帝王不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一代英主就應該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抵禦外侮。
現在大明的周邊是一點都不安生,蒙古的林丹可汗更是囂張,用其戰力,打了明朝幾個耳光,幾仗下來贏得了“虜中名王;尤稱桀驁”的稱號,逼著明朝和其互市。大明也當然的硬著頭皮接受了。
連老奴酋他都不放在眼裡,遣使至後金,狂稱“統四十萬眾蒙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結果兩家就幹了起來。大明採用了“以西虜制東夷”的策略,林丹汗更向明廷提出“助明朝、邀封賞”。明朝則每年給林丹汗的賞銀先為四千兩,後增至四萬兩,再增至四萬兩,今年估計又要加碼了。
如今皇上打了已經給林丹可汗朝貢的土默特,估計林丹也不會善罷甘休,兩位年輕的君王,到底誰勝誰負?袁可立當然看好更加年輕的朱由校。看著身邊的兒子袁枚,這是皇上專門為了讓自己培育接班人,而專門的讓帶在身邊的。大明的中興不能僅僅指望皇上一人,還應該有自己的一群忠心能幹的大臣才是。自己都到了晚年,沒想到還能有些機會搏個大捷,今生不悔矣!
七月十六日,岱海,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朱由校給秦良玉和盧象升搞了一個簡單的送行儀式,兩軍如今鳥槍換炮,成了大明帝國的騎兵,心態是相當的好。說了一些忠君報國的話語,依依惜別,戀戀不捨的踏上了征程。
而朱由校則留在岱海不斷的盯著幾支軍隊的訓練,如今的快速反應隊已經瘦身不少了,滿桂接到的任務也是一絲不苟的執行著,但凡有第三次不聽命令偷懶的,立刻清除,一點情面沒有。許多的人都黯然的離開了軍隊。
不過朱由校沒有讓他們失去了軍隊再失去收入的機會,從此搞什麼落草為寇的勾當。如今負責水泥和地板磚生產的張經全已經被朱由校調到了大同,在哪裡設一個水泥作坊,本來以為大同沒有河,但一查詢,還真有條御河,就在大同的附近,就靠著河邊再建一水泥作坊,這裡要煤有煤,要石頭有石頭,真好合適,而這些被清除的人員,就到哪裡幹份粗活,賺的錢不差於軍餉,也能養家餬口。
另外也讓如衛生等作坊也過來了,下一步陝西那邊平靜了,開啟了絲綢之路,西亞的生意還得照做,先把各個作坊開過來也沒壞處。既可以賺錢養兵養國,發展皇家產業,又可以提供就業機會,把閒散的什麼地痞流氓黑社會等人也招收進來,使社會安定團結。而絲綢之路對中國的貢獻力量也是相當大的,河套地區很大,這裡不僅僅有歸化,還有鄂爾多斯部落等。打是一方面建起來又是一方面,大西北的開發主要的還得靠絲綢之路。(未完待續。。)
第319章歸化來使
正在盯著軍隊訓練的朱由校忽然被一宦官稟報的事弄不明白了;歸化土默特部的首領俄木布;遺使前來。這搞的什麼花樣?隨手把一雜役宦官叫了過來;讓他把一直隨軍的行人莊閒方叫來。不一會;莊閒方就來了;因為他們一行十幾人草原傳旨;結果被歸化部蒙古人割了耳朵;聽力有所下降了;整天帶著人和宦官雜役們混在一起幫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