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部分(第2/4 頁)
子的糧食。交了稅糧後,自家留的糧食每畝比往年多剩一百至一百五六十斤,這全是救命的糧食啊!許多人喜極而泣。
整個冬天,農人們聚到一處說的話題主要就兩個。一個是今年苞谷的產量。另一個是侯府小姐、少爺是救命的活菩薩,是糧仙。
因為這是件轟動的事,農人們喜氣洋洋的表現又太過明顯,再者上頭很關心今年苞谷的產量問題。所以,當年有農官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調查過,最後得出結論:
良田種的苞谷畝產兩斛(石)或兩斛(石)以上不再是神話;中等田種的苞谷肥力跟得上又精心伺弄的離畝產兩斛(石)也不遠了,次等田種的苞谷上心伺弄還有一斛(石)三鬥左右的收成。苞谷喳子或苞谷面,那都是飽肚子的保命糧食,對農人、平頭百姓而言太重要了。上高度的說法是糧食是民之根本,又是國之根本之一。
經此一事,輝州地界無論是上層官員還是各個村莊的百姓,沒一個不知道忠武侯府、以及忠武侯府小姐和小少爺的。在農人及平民百姓中,青舒姐弟成了神仙一樣的人物。尤其是農人,慢慢的,將青舒姐弟當成農人的保護仙人。
農人第二年苞谷豐收的時候,聽說某個村子裡的一位老太太居然弄了供桌,供起了“糧仙”的畫像。不用懷疑,老太太供的不是別人,正是青舒的畫像。雖然畫像與青舒本人的相貌有區別,而且是戴面紗的畫像,但執筆人聲稱是在侯府田邊親眼見過“糧仙”的。當時“糧仙”臉上蒙著面紗,一身仙氣兒地看著田裡幹活兒的農人們。因為有“糧仙”親自看顧,所以那裡的苞谷產量卻是兩石三鬥至兩石七鬥。畝產七八百斤糧食,這就是糧仙的神力在保佑。
青舒並不清楚自己在農人眼中成了“糧仙”,更沒有什麼神力去保佑糧食高產。但,侯府苞谷平均畝產七八百斤卻是事實,。沒有現代的化肥,沒有現代的各種農藥的前提下,畝產七八百斤已經是很高產了,再想增產並不容易。
這兩年青舒很忙,也很辛苦。她沒有止步於眼前看似風光、實則獲得的利潤一般的種植苞谷之事。說句實話,無論古今,能在糧食上掙大錢的從來不是種植糧食的人,而是買賣糧食的商人。
不說別的,就看現代的糧農、果農、菜農。辛苦一年種了糧食、種植了果樹、種了菜,但到了豐收的時節,賣糧難、賣果難、賣菜難的問題便時不時出現在電視新聞裡。農民手中的糧食賣出去或許只有一塊錢一斤,但經過商人之手運作到市場上,一現身,一斤米賣三四塊錢是正常現象。
所以,青舒一手抓糧食種植、一手抓生意,力爭聚攏更多的財富,為青陽、青灝的將來打造更穩固的發展後方。
青灝的身份特殊,此生註定要遠離官場、遠離仕途。但,這不會折了他飛翔的翅膀。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成為瀟灑的文人墨客(如盧先生),可以成為商人(接府中生意),可以學醫,可以成為像歷史上的徐霞客一樣的人物……世人皆言有三百六十行,其中總會有他喜歡的行當的。在遠離官場、遠離仕途的前提下,無論他選擇什麼行當,不做作奸犯科的事,青舒都會全力支援。
至於青陽。其實青舒沒有告訴過任何人,她不需要青陽一定要走上仕途、一定要混跡官場。她只要青陽考取一個世人看中的功名,然後恣意地活。這個時代也罷,中國的古代也好,有功名在身的人社會地位很高。她只要青陽得到這麼一個保證社會地位的身份,然後做自己喜歡的做事,不必非得入官場。只是他現在太小,她自是不會提。當有一天他長大了,考取秀才、再考取了舉人,她定會與他懇談一番,將自己真正的想法說給他聽。然後,他如果堅持入官場,她一樣會支援到底。
賺足夠多的銀子,爭足夠保全全府人生命安全的好名聲,青陽再考個功名回來,然後,青陽和青灝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必拘泥於太多世俗的規則。
她是個很普通的女子,沒有野心、沒有遠大的抱負,努力在做的一切與普通人無異——一切為了家人。
——大安王朝啟豐七年,春——
時光荏苒。古青舒和周伯彥自啟豐四年正月初六一別,轉眼間三載時光一晃而過。
忠武侯府小姐古青舒的悍名比之三年前更盛,且又多了一個名號,老姑娘,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在女子十五六歲便已嫁作人婦的時代,二十歲還沒嫁出去的姑娘,不是老姑娘是什麼?
當然,除了悍名、老姑娘之名以外,青舒在民間還有一個不想承認的名號,“糧仙”。
被冠上“糧仙”之名,青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