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1/4 頁)
這個時期的氣候一直溼潤溫暖,關隴河南一直很少發生大旱,蝗蟲不喜溼潤氣候,因此也很少出現蝗災。除了開皇年間記載過一次大蝗災。之後都是小範圍的,在形成飛蝗之前便撲滅了,沒有造成過太大的損失。而這一次大範圍的久旱不雨,蝗災有蔓延的趨勢。各官府根本沒有足夠的應對經驗,已經出現飛蝗才開始上報。
大隋雖然處於盛世,但這歌舞昇平之下卻一直暗伏著各種危機。
這些年接二連三出現天災,再加上世家門閥趁機兼併土地,農民們在荒年把官府分的地賣給大戶。之後就只能給大戶人家做佃農,逐年加重的租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只能勉強維持生活。一旦發生災荒,他們就會再度失去生計,成為流民。
此時正當青黃不接的時日。一旦遭災,便是這一等產糧之地都有可能出現“人相食”的慘劇。看著窗外青蔥的農田。不敢想象之後的情景。
長公主原本想推行“攤丁入畝”以緩解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的問題,但是遭到世家門閥明裡暗裡的抵制。隨著長公主的死亡,這項措施也終於停了下來。
車終於到了鄭州境內。鄭州原叫滎陽郡,下分管城、滎陽、滎澤、原武、陽武、新鄭、中牟七縣。滎陽鄭氏的祖宅便在滎陽縣內。
滎陽鄭氏的起自周朝分封的鄭國,在東漢時出了一位著名的經學家“鄭玄”,此人博覽群經,幾千人來拜他為師,漢代學者大多專精一部經典,鄭玄卻博通,於是鄭氏以“博經堂”為堂號。到了三國時期,鄭渾成為曹魏的匠作大將,從此鄭氏邁入了高門的行列。此後北朝歷代,鄭氏世代為官,在北魏時期鄭氏分為四支,北、西、中、南,其中北支鄭曄仍在滎陽,被稱為北祖,他的兒子鄭茂任北魏中書博士,生有七子,其中長子無後,其他六支子嗣與原來留居於此的一支雜居,號稱“七房鄭氏”。涵因這一脈,是三房鄭洞林之後,在北周時期,先祖鄭孝穆任北周中書令,其子鄭譯在隋文帝楊廣奪權上出了大力,被封為沛國公,世襲罔替。楊廣即位後藉故除爵,鄭譯死後,楊廣又追封他為梓公,鄭譯的兒子鄭元壽門蔭拜儀同大將軍,因歷史改變,他支援世宗掌權,又被複封為沛國公。此後這一支一直四平八穩,襲著爵位,沒再出什麼了不得的人才。直到庶子鄭倫橫空出世。
而鄭氏最為顯赫的是六房鄭羲一脈,開國以來共出了3個狀元,2個宰相,為官做宰的更是為數眾多,只是顯宗一朝和當朝沒出過三品以上的堂上官。因此這七房裡,以長房、三房和六房影響力最大。
鄭氏子孫繁盛,經過數百年來的繁衍生息,嫡支庶支龐雜、人口眾多,族人也都逐漸遷徙到各處。現居祖地的除了這七房的嫡支,還有四房旁支。
滎陽縣城地處交通要道之上,極為繁華熱鬧,各種車輛由此經過,這裡也曾經是州府治所所在,幾十年前郡改州的時候才遷到東邊的管城。
鄭氏祖宅並不在縣城內,而在縣城以北的一片極大的莊園,當地人俗稱鄭氏堡。只有七房的嫡支住在祖宅之內,其餘的支脈要麼圍著祖屋聚居,要麼在附近的鎮上或者搬到縣城中居住。滎陽到管城一帶大部分的土地均為鄭氏一族所有。當地還有數個當地小族,很難與鄭氏匹敵。
涵因一行車馬煊赫,一到鎮上,便十分引人注目。兄妹三人商議先在客棧下榻,之後去拜祭父母,再送帖子拜訪族長。
縣城中只有一家大客棧,叫廣緣客棧,鄭鈞派手下的管事徐伯去安排,掌櫃見貴客到,很是殷勤,跑出來迎接。
徐伯是鄭倫當年的親兵,退伍後跟著鄭倫做了郡公府的管事,鄭家敗落後,安葬了夫人、大公子,之後便跑到西北軍中陪著兩個小公子。鄭鈞、鄭欽兄弟跟著薛將軍,逐漸攢下些財物,在西北置辦一些產業,他就一直幫兩個公子打理這些產業。兄弟二人回長安的時候他安排莊子的事務,並沒有跟著,直到過了年才過來。這次回滎陽,正好他又派上用場,給三位主人安排路上的諸項事宜。
此人做事穩重周全,又帶著些軍人的風雷力行,把一路的行程安排的很是得當,饒是涵因也不由心裡暗贊。
這家店也是鄭氏族人的產業,屬於庶支十一房的產業。掌櫃聽說來的是鄭氏族人,招待更是殷勤。
鄭鈞和鄭欽便趁機把鄭氏一族的情況打聽清楚。
因每年到滎陽來認親續譜的鄭氏族人很多,掌櫃並沒在意這兄妹三人的身份,很是熱情的介紹鄭氏族中的情況。
“如今任族長的是長房老爺子鄭斌,決定族中事務的是幾個德高望重的長老。那幾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