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等如此,哪曉得他有何用意?但聽他與馬將軍說,這人誤聽人言,幹出非禮之事,若欲天下太平;還須在他身上。
其餘的話,雖將我殺死,也不知道了。”李飛雄聽了此言,高聲罵道:“馬榮你這狼心狗肺的死賊,俺好心待你,反遭你毒手!此時又虛情假意,前來騙誰?你今日除非不見俺面,一日相逢,定與你誓不兩立!”
正說之間,只見外面走來一人,向裡說道:“賢弟,愚兄這旁請罪了。可知此事,不能怪我,許敬宗乃誤國奸臣,唐室江山,要入武氏之手。你冒廬陵王之名,攻打懷慶,朝廷以偽亂真,竟將廬陵王賜死。若非眾位忠臣竭力保奏,早送了太子
性命。從來誤國奸臣,後來絕無好處,被萬人唾罵,遺臭萬年。
目今武后臨朝,春宮穢亂,以她一生而論,先是太宗的才女,後來削髮為尼,勾引高宗,復又收入宮內,封為昭儀。高宗死後,又將張昌宗弟兄,並懷義這禿驢,以及薛敖曹等人寵愛,真是可謂天地間賤貨。廬陵王是高宗的長子,理合傳位於他,接承大統,反將他貶在房州,把那些姦淫的狗賊,滅倫的奸賊,寵用在身邊。如此不仁不義,不慈不愛之人,何能母儀天下?
你我皆是頂天立地的漢子,做事俱要正大光明,曾記在白鶴林聚義之先,立志專與貪官汙吏、惡霸強豪作對。從前許敬宗雖有恩賢弟,可知他並非好意待你,想你代他幹了這叛逆事件成功,他與武承嗣弟兄平分天下,那時他為君,你為臣,我們堂堂英雄,反屈膝在這班狗頭之下,聽他的指揮,豈不羞煞!事情不成,所有罪名,全賴在賢弟身上,與他無涉,我等雖是草寇,也該知個君臣父子,天理人情。武三思等人,乃是遺臭萬年之人,恨不能食他之肉,寢他之皮,不料賢弟中他之計,反把國家的太子,天下的儲君誣害!自己思量,豈不大錯?前日來你營中,實是有心誘騙,想賢弟即改邪歸正,作個好人。賢弟如信我言,此時便同去見大人,以便日後臨朝,對個明證。
若不相信,愚兄欲為好人,也不能有負賢弟,致受一刀之苦。
不如先在你面前,尋個自盡。”說罷便要自刎。
不知馬榮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回李飛雄悔志投降安金藏入朝報捷卻說馬榮勸說了一會,便要自刎。李飛雄聽了此言語,已是開口不得,心下暗想:“實是慚愧。”見他如此情形,趕著上前把馬榮的刀奪下,說道:“大哥之言使我如夢方醒。但是我從前受過許敬宗之恩,照你說來,不過想我同狄大人到京,將太子冤屈辯明,好令武后母子如初,並將武三思等人處治。
可知此事關係甚大,害了武、許兩人,小弟依然沒有活命。損人利己之事,固不可做,損人害己之事,更何必做。老哥既將我擒入營中,焚燒山寨,尚有何面目去到京中?”不如請狄大人將我梟首,免得進退兩難。”馬榮道:“愚兄若想殺你,進營之時何不動手?直因你我結義之時,立誓定盟同生同死。言猶在耳,今昔敢忘?你若能為太子辯明這冤情,狄大人自有救你之策。設若我言不實,有累賢弟九泉之卞,也無顏去見你面。”
李飛雄見他說得如此懇切,心下總是狐疑不定。馬榮道:“賢弟,你莫要猶豫不決。今將實話告你,狄大人帶兵來時,元行衝已到房州,此事你也知道。只等他來至此地,便一齊起隊到京。那時措手不及,先將奸黨拿獲,然後奏明太子,救你之死,與他對質。還有何懼?”馬榮說罷,見他只不開口,知他心下已經應允。隨即挽著李飛雄的手腕道:“你我此時先見了大人,
說明此意,好命人前去打聽廬陵王曾否前來。”說畢,挽著飛雄便走。飛雄到了此時,為他這派勸說,又因他連日如此殷勤,自是感激,當時只得隨他到了大帳。
馬榮先進帳報知狄公,然後出來領他入內。李飛雄到了裡面,向著狄公納頭便拜,說道:“罪人李飛雄,蒙大人不殺之恩。方才聽馬榮一派言詞,如夢初醒,情願投降,在營效力。
俟後如有指揮,以及國家大事,我李某皆甘報效。”狄公見他歸順,趕著起身將他扶起,命小軍端了一個座頭,命他坐下。
李飛雄謙遜了一會,方才敢坐。狄公道:“本院看將軍相貌,自是不凡。目今時事多艱,脫身落草,也是英雄末路之感。本院愛才如命,又值朝廷大事,唐室江山,皆想在將軍身上挽回,豈有涉心殺害?本院已於前日派探前去,想日內當得房州訊息。”
三人正在帳中談論,只見中軍進來說道:“元大人行衝現有差官公文來營投遞,說要面見大人,有話細稟。”狄公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