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3/4 頁)
213閨閣茶會
停雲閣因為燕雲山的避去;使的下午的生意大受影響。
羽絹想出了一個主意;下午時分索性關門不對外營業。而是邀請年輕的姑娘和媳婦前來茶話。
女人來時;不收茶水錢;免費招待茶水。提供場地;給她們交流。
並在一旁展銷砂糖;火柴;紗帳;紗布;龍頭細布;呢子及一些農副產品。都以批發價賣。買的多還採取送貨上門。
女人雖然都不大出門;但是中國曆來有傳統;女人持家…女主內。所以家裡的用品大都由女人所決定。向女人直接推銷;是一個好辦法。
女人過日子喜歡精打細算;這批發價自然是好過市場價。加上市場上華記的物品常脫銷;所以這茶會漸漸有了名氣。
李芸得知;也來湊熱鬧;她利用場地約了一些閨閣中的文藝女青年前來聚會。蘇州人家大都住房窄小;家裡舉辦集會不容易。如今有了這樣一個場所;正好借用。
江南閨閣中會寫詩詞的人很多。會寫彈詞的更不在少數。
這樣;停雲閣的一部分成了閨閣中的文藝沙龍。在蘇州城裡有了名氣。開始還只是周邊的女子前來;現在已經是有人乘船而來。
更有一些無聊的男人;坐在兩邊的餐館裡;只是為了看那進出的女人。停雲閣的閨閣茶會;不但推銷了自家的產品;還帶動了兩旁的餐館興旺。
絨線和毛織品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介紹給了蘇州閨秀們。
毫無疑義;這東西立刻為閨秀們所接受。一兩線的價錢六十文;自己織出的手套;圍巾既能保暖;還比皮毛經濟。髒了還能拆了洗。好處這麼多;怎麼會不受歡迎!?
蘇州的閨秀沒有手苯的;一兩個時辰就能學會。絨線織法比繡花要簡單多了;而且還出活。
梅蘭妮也沒閒;很快就推出了半臂;披肩;背心;雲肩等織物。又讓那幾個小姑娘演示了新的花樣。
這種新的女紅;立刻在蘇州流行。江南女子心思靈巧;很快就舉一反三;推出很多新花樣。有的女子用絨線編結睡鞋;也有人用它做荷包。
這種女紅還帶動了男人的服飾流行。最受歡迎的是男人的圍巾和半指手套。
冬天天氣冷;在沒有取暖的房間裡寫字;手指都是冰涼的。蘇州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燒的起炭火;一兩絨線也就一斤炭的價錢;當母親;妻子;姐妹的女子;買了絨線;為他們織了半指;既有工藝;還有愛心。那圍巾也比皮毛的圍脖實惠。這個時代的男人也很講究服飾的飄逸。女人有披紗。男人如今有了圍巾;也能起了披紗的飄逸效果。圍巾也往長裡織;長長的圍巾還在兩端做上了流蘇。更是飄逸起來。
這次的流行是從井市小民中開始。能到茶館來的自然是小戶人家的女眷。蘇州的大戶人家還是門戶深嚴的。
但是;學堂中家景平常的男子;先戴起了毛織物。因為它的實惠與美觀;讓那些家中富有的男人羨慕起來。於是回家說起了流行;讓深宅裡的女人也知道了絨線。
大宅門裡的女眷有的是辦法學習;她們派了家中的高媽;或者蓮子;來到茶會;學會了編織技藝;買了竹針和絨線;再回去教她們。這年秋天;蘇州城裡的男子都戴起了長長的圍巾。
梅蘭妮見著男人穿著清朝的服裝;戴著民國的圍巾;啞然失笑。
中國有句老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編織中;竹針的要求很高;她把竹針交給了林永青制;為了讓竹針粗細一致;梅蘭妮還讓秦煉幫著做了臺小型的手搖削針機。
後來;隨著絨線的旺銷;林永青索性在教堂裡開了個小作坊;專制竹針。
任何事都會有山寨版出現。有人用棉紗製成紗線;雖然價錢便宜了些;但是;因為織出的織物沒有毛線織出的織物柔軟;漂亮及有彈性。所以沒有流行起來。
另外;也有作坊也制毛線;但因為梳理不得法;製出的毛線很粗糙;也不為大家接受。為了和山寨品分別;梅蘭妮為自己的毛線打上了華記商標。
絨線以蘇州為起點;向周邊很快的蔓延來了。
都說清朝是宮廷領導流行潮流。但是;宮廷看的是蘇州的式樣。蘇州引導著清朝宮廷的流行方向。蘇州有什麼流行;很快就會傳到北京。已經有人帶著絨線和竹針北上。
梅蘭妮的廠子不斷的擴大。
梅蘭妮和席羽絹為這樣的業績感到高興;可是李芸有了擔憂。
現在她的文藝小沙龍;多半時間都在討論絨線的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