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2/4 頁)
人亂紛紛的低聲議論,李曦不由得大吃一驚——原來這位李昌竟然是皇家血脈
李昌,字適之,隴西成紀人,據說是先承乾太子的嫡孫,後來承乾太子得罪,後人皆被黜落為庶人,一直到高宗時候,才為自己的這個哥哥恢復了地位,只不過他的後人們卻還是沒有什麼特殊地位的,也就是朝廷那裡有供奉罷了。
但是這李適之卻顯然是個不甘心做太平公子哥的人物,據旁邊一個官員小聲說,他在神龍年間就已經出仕,開元初年就已經做到通州刺史,後來擢升為泰州都督,前些年才轉任陝州刺史,今番入京,卻是十有八九要被今上擢升為御史大夫了。
雖然還沒有聖諭,但驛站之內素來訊息靈通,因此早有風傳,手眼活絡一點的,便入住之後就已經打聽出來了,只是李曦昨晚卻忙著同李逸風喝酒,因此他倒是一點兒都不知道。
當下那禮部的主事非常客氣地把李昌李適之的批文遞過去,李適之也客氣的道了謝,兩人又略寒暄幾句,那李適之知道對方還有大量公文要發,便不多說話,只是轉身命家人收拾東西準備啟程了。
於是那位禮部主事就一人一人的繼續往下唱名,驛館內一大早就起來等訊息的諸多大小官員們此時便一個個引頸以待,被唱到名字之後,總不免要過去客氣的道了謝,甚至有人還想要攀攀交情,只不過那位主事大人除了對李適之非常客氣之外,對其他人就沒那麼謙恭了,一概都是以公事當前為由,把這些官油子們的攀談給擋了過去。
六個緋衣的批文發完了,接下來幾個身著青衣的官員便都立刻就精神了起來。因為按照慣例,五品一過,自然就該六品了。
但是這個時候,那禮部主事拿起一份批文來,皺了皺眉頭,遲疑地在人群中掃了一眼,卻是突然唱名道:“原劍南道蜀州晉原縣主簿,從九品下奉禮郎,晉原縣縣學生員,李曦李大人何在?”
此聲一出,庭院裡的大人們不由得面面相覷。
從九品?李曦?誰?
有的沒的,總得喊一聲,月票榜上讓人欺負的太慘了,拱手,求為我一援手
然後,推薦一本朋友的書——
書名:第一公子哥
書號:1815450
廣告詞:擋在我面前的,皆踩之
第三卷 風風火火闖長安 第十三章妙人兩枚(上)
第十三章妙人兩枚(上)
卻說長安乃是大唐國都,自然也就是吏治的中心,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哪怕是任命一個九品芝麻官上任,也該到朝廷吏部來辦理一下手續才是。
但問題是,眼下這個時代既沒有飛機,也沒有火車,交通極為不便,如果這官兒就在長安左近那還好辦,若是人家正在嶺南任職呢,由本地的縣尉升任另外一縣的主簿,這種情況下如果讓人家大老遠跑來長安一趟,基本上可就是大半年的功夫扔在路上了。也就是說,他即將上任的那個縣,將會有至少半年的時間沒有主簿官
所以,理論歸理論,考慮到實際情況,朝廷上也有明制,除非有特殊必要者,七品及以下地方官員上任,不必到吏部,憑制誥文書直接上任即可。
當然,縣令是例外。
雖然大唐按照戶口的多寡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把所有的縣分為京縣、畿縣、上縣、中縣、中下縣和下縣這六等,京縣縣令是正五品上,如鄭爽這樣的上縣縣令是從六品上,而下縣的縣令卻只是從七品下,但縣令乃是代表朝廷管理地方百姓的最基層主官,也就是所謂的父母官,所以大唐立國以來便極為看重。
因此,每個縣令上任前,非但要到吏部去報道,甚至還必須由皇帝陛下親自看過考過,覺得合格了,這才准許上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唐朝前期吏治一直堪稱清明,國家治理得也比較好的原因之一,而且還得算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
所以,就在這種背景下,可想而知,在眼下這長安城西驛館內這些等著進長安的官員們之中,自然大多都是非緋即青,少說都得是六品,七品也有幾個,不多,大都是要到那些中下縣裡去做縣令的,而像李曦這樣穿著綠袍的九品官兒,卻只有他一個。
其實也巧了,往日也沒那麼齊整,雖然不多,賴好的總也要有幾個來京有特殊公幹的綠袍官兒,但是今兒卻偏巧的,除了李曦之外,一個都沒。
所以這一身綠袍,很顯眼。
當下那主事官念出李曦的名字來,庭院裡等著的眾多官員們自然不免納悶,於是就來回的扭頭打量,於是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