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第3/4 頁)
收不足,自然就要找這稅務司主官的麻煩何況,朝廷也不在乎這點兒稅收,在乎的是天朝的尊嚴。”和琳答道。
“當年十三行初立,就是為了替朝廷徵收關稅。現在和大人您又不讓我們代朝廷徵稅,那我們還叫什麼行商?”一名行商問道。
“你們擁有對外貿易的權力,佔著茶葉、絲綢、生絲、瓷器、白鉛這些大宗貨物的專賣權,這些難道還不夠嗎?諸位如果不願自稱行商,也大可以再改個名字!當然了,如果這位老闆非想收稅,也可以棄商從官,只是,朝廷能不能許你求退,就算許你求退,又能不能把你派到海關這邊兒,可就難說了!”何貴說道。
“保商之制暫且商議到此,諸位還有沒有其他意見?”見那名行商被何貴給嗆了回去,孫士毅又開始行使自己“主持人”的職責,介面向眾人問道。
“先到這兒吧。接著商議別地!”富勒渾不耐煩地說道。聽著別人任意討論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心裡可不怎麼舒服。
“那就聽制臺大人的!”孫士毅笑了一下,又道:“下面,就該是總商之制了!”
“巡撫大人,天寶行李老先生身為總商行首,多年來所作所為都甚為服眾,我等沒有什麼意見!”聽到孫士毅的話後,西成行盧有度站起來說道。
“盧賢侄過獎了!其實西成行這些年幹得就比天寶行好,這總商麼,還是應該交由你們西成行來做才是!”李法曾瞧了一眼盧有度,微笑著說道。
“兩位還是不用謙讓了。本官跟巡撫大人、和軍門已經商議過了,認為十三行最好是設立董事局以及行商大會,總商一職取消!”何貴冷冷地說道。
清朝制度,但凡政府壟斷的商業中,諸如鹽商、海商中都設有總商。十三行也不例外。其宗旨蓋為“令總理洋行事務,率領眾商,與夷人交易。貨物務照時價,一律公平辦理,不得任意高下,私向爭攬。倘有陽奉陰違,總商據實稟究”。清廷支援設立十三行,並任命總商,其實目的在於控制行商內部的競爭,建立穩定的經營秩序,以利於它對行商地駕馭。十三行成立後,以前行商之間那種激烈地競爭的確很少再發生了。儘管屢有行商破產,但行商數總是穩定在10個上下。總商的地位更為穩定。只是,這種情況下,中外貿易越來越被極少數地商業巨所把持,而商業資本也日益集中,十分不利於中國商人的真正壯大與發展,競爭力也越來越上不了檯面,同時,這些商業巨的壟斷性經營也讓洋商十分不滿,成了中外矛盾的一個焦點。
“大人,何謂董事局?”新晉行商嚴啟昌問道。
“大人,取消了總商,以後行商之間相互爭執又該怎麼解決?”福隆行的潘上林也問道。
“按照本官與巡撫大人的商議結果,行商之間的爭執,日後就交由薰事局協商解決,董事局解決不了,就交由行商大會!至於董事局是什麼,你們以後會知道”何貴喝茶清了清嗓子,又道:“本官知道,十三行的重組,目前正在盈利幾家洋行,就像天寶行、西成行、福隆行、萬源行以及怡和行,估計是並不願意的,尤其是行商數目增加,讓你們失去了壟斷的機會,你們也不會高興。不過,凡事總有好壞兩面。人數多了,規矩的適應性強了,對整個十三行的實力增強才有好處!只是,剛才咱們商議的都只是對內的,皇上的旨意是什麼意思?是說對外,對洋夷所以,咱們現在是不是該談一談如何應對洋商的問題了呢?”
“大人所言極是!這洋夷實在是不能不治了!”一直呆在下面唉聲嘆氣的吳昭平跟石中和兩人同聲說道。
正文 第二百一十九章 主席!
貴以前就調查過,因為清政府迂腐的“超然大度”,對外貿易優勢越來越向洋商,尤其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方向轉移。當然這並不是指十三行所屬的所有行商全部都受制於洋人,像是天寶行、西成行、福隆行這樣的大洋行,因為資格老,資金雄厚,又掌握著大宗貨物的採買渠道,反而還成了那些洋商的巴結物件。但是,大部分的行商,包括以前的還是新進的,還是難逃洋人的操縱。
而這其中最讓人難受的,就是清廷對本國商人的經濟利益不屑一顧,居然嚴禁行商採取任何的自衛措施。也就是說,清廷有防範外夷的規章,卻無保護本國貿易的政策;有對欠課行商嚴厲制裁的法律,卻無維護中國商人經濟利益的措施。這種現象源於封建王朝重本抑末、閉關鎖國的基本國策,同資本主義的重商主義無法同日而語。因而,在清廷的嚴密控制之下,十三行只是在對天朝效忠,保證封建國家稅餉方面是統一的機構;在與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