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部分(第3/4 頁)
。說來皇太子李璵、太子妃韋氏以及李椒、沈珍珠、薛王叢及一眾後。宮妃嬪皆在場,江仲遜與沈易直亦在座,當時的確不宜聲張,董芳儀及其帝姬倒正為江采蘋解了圍,既不忍於心去觀賞場上那兩隻雞王互掐,非鬥個你死我活不可,眼不見心為淨,此刻離席在此小坐片刻也實有裨益,只不知董芳儀此舉究竟是否是有甚麼話要說而已。
昨個傍晚。江采蘋隨駕回宮之後,徑直移駕芳儀宮看探帝姬,當時帝姬已然服下湯藥酣寐在榻上,殿內只有董芳儀一人在看顧。見李隆基坐在帝姬臥榻沿上,一副十為關切不已的樣子。江采蘋於是徑自回了梅閣。讓聖駕留在芳儀宮就寢了一夜,昨夜董芳儀自是有幸一親聖澤。倘使董芳儀是為此有心相謝江采蘋,實則大可不必多此一舉,畢竟,昨夜是江采蘋心甘情願與董芳儀分寵,原即無所謂的事。
“江梅妃和善,見不得那般血腥氣,好在只在鬥雞,倘使是人,豈非刀俎魚肉之爭?”董芳儀淡淡地淺笑了下,口吻不輕不重,聽似不鹹不淡,眸光又瞟向正在亭榭邊上玩水的帝姬時,渾然不覺多了分溫柔。
熱浪撲面的仲夏時氣,江采蘋心下卻沒來由一寒,董芳儀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可謂話粗理不粗。自古後。宮就是多是非之地,最不缺的就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為爭權為奪位為名為利宮鬥不休不止,正如董芳儀所言,較之宮中女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眼前的鬥雞又算得了甚麼?連雞都可被人馴養得激發出潛在的鬥性,更何況是生來具有爭奪**的人。
日中時辰,鬥雞殿的鬥雞才下場,龍顏大悅之下,下諭犒賞雞坊的五百小兒,賈昌身為雞坊五百小兒長,今博龍顏開懷大笑,自是更受李隆基愛幸,又賜金帛至其家,恩典甚厚,難怪早在開元十四年時,時諺就有云,“生人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喪車。”。
開元十三年,賈昌就曾帶籠雞三百,跟從李隆基到東嶽泰山封禪,不巧賈昌之父賈忠卒於泰山腳下,得子禮奉,屍歸葬雍州,縣官為葬器喪車,乘傳洛陽道。賈昌之父賈忠,原本是御苑的一名工匠,身高九尺,因力大能拉住向前走的牛,故而以此曾當任中宮近衛,景龍四年,李隆基誅殺諸韋之時,賈忠曾拿著挑帳幕用的長竿跟隨李隆基勇闖大明宮,殺了韋氏,擁戴睿宗登上大寶,是以成為景雲年間的功臣,被選入長刀隊擔當侍衛,未久聖諭下令讓其全家遷入東雲龍門。
有道是,老子英雄兒好漢,正因此,才有了今時賈昌的官仕之路,儘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實也來之不易。看著賈昌帶著身後的兩小兒將雞王捉回鐵籠,那勝出的一隻雞王縱管被啄下一隻眼,卻也贏得慘烈,吃了敗仗的另一隻窩在籠中索氣沮色,面有不甘一般,待連人帶雞一同叩謝過聖恩後才恭退下,江采蘋越發覺得心裡不是滋味,百感交集,其他人卻是看得回味無窮。
因一早梅閣就已備下盛宴,觀賞完鬥雞,諸人就隨駕移步梅閣赴宴,除卻武賢儀、常才人推卻說體有不適半途返去賢儀宮之外,皇甫淑儀、董芳儀等一眾妃嬪皆如數在席。薛王叢、李璵、李椒等亦賞了臉。因頂多再過一日江仲遜即將跟同沈易直一併回鄉,現下江采蘋也顧不及多去關問旁人,更無暇去忖量武賢儀等人葫蘆裡到底賣的是甚麼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反正武賢儀、常才人等人耍心計玩陰的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恁其等憋著勁兒的瞎折騰一頓儘可用不著過於上心。
兩日後即為沈氏與李椒奉旨成婚三日回門之日,天卻陰沉沉的像是驟雨欲來一樣,儘管如此,恭送李隆基上早朝之後,江采蘋就立時梳妝由雲兒陪著從凌霄門出宮,趕往忠王府送父一程。
這兩日江仲遜雖一直借居在薛王府上,但昨日李椒、沈珍珠就已入宮告稟,言說今日一早起程南下吳興沈家行拜門之禮,想著江仲遜一向守時。江采蘋故才徑直奔往忠王府以便在臨上路之前多與江仲遜說幾句話。相見時難別亦難,今日一別,尚不知何年何月父女二人才可再見上一面。
忠王府朱門外。天色灰濛濛時已然備齊兩輛馬車,一輛自是為沈珍珠所備,一輛是為沈易直、江仲遜所備,由長安城至閩莆少說也要三四日車程,江仲遜、沈易直已是一大把歲數之人,連日舟車勞頓難免體力不支,乘坐馬車怎說也比騎馬舒坦些,說白了,也算沈氏一點心意。
辰正時辰,春莕扶了沈珍珠上車。李椒亦跨馬高頭大馬,作備起程南下。李璵、韋氏帶著和政、永和、李僴在一邊與沈易直道著別,雲兒則陪著江采蘋在一旁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