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1/4 頁)
所以這個沐念秋仍舊可能會是後宮的霸主之一。
楚顏默默地打量著她,倒是為其從容溫和的氣質點了個贊。
如今已經點了曲目的不是身份尊貴就是長輩級別,小輩裡沐貴妃卻單單挑了她來點,顯然是想要突出她的與眾不同。
但這位沐小姐不卑不亢地對著姑姑笑道,“念秋對戲曲瞭解不多,從來都是大家點什麼,我就跟著聽什麼,姑姑就別讓我班門弄斧了,免得點出什麼無趣的曲目,掃了大夥的興。”
楚顏挑眉。
懂得拒絕,那就說明她夠聰明,並不想在這種朝臣貴婦、世家小姐齊聚一堂的時刻太過突出,無端招來嫉恨。
措辭完美,那就說明她懂進退,知道怎麼說才是最合時宜的,這番說辭可比她明說自己人微言輕要來得圓滑委婉多了。
最後就是,她大概知道自己就算是拒絕了,這個被貴妃娘娘親自點名的風頭也已經出了,沒必要真的去點上一曲,那倒顯得她自視甚高了。
接著沐夫人又客氣地邀請了包括沈辛在內的幾位權臣之女點單子,但她們都是有眼色的人,連沐念秋都拒絕了,她們又如何會當靶子呢?
挨著問了一圈,大夥都推拒了,於是沐夫人笑了笑,示意戲子可以開唱了。
首先唱的是《麻姑獻壽》,宮中但逢主子們的壽辰,楚顏都能在宴席上聽到這戲曲,當下有些耳朵起繭的不良反應,卻仍舊保持微笑,假意很感興趣地捧了個場。
一曲終了,所有人都撫掌稱好,沐貴妃笑盈盈地以茶代酒,敬了沐夫人一杯,“望母親在今後的日子裡都一直年輕美麗,福壽安康。”
沐夫人笑得很幸福,女兒進宮以後,她們就有了君臣之分,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次面。而今能在生辰這日一家團聚,女兒又這樣孝順,她自然是心頭暖洋洋的。
第二曲很快又開始了,這一回是楚顏點的《琵琶記》。
若是唱的京劇,楚顏就只能半吊子地聽個半懂,豈料她陰差陽錯地點了這曲川劇,倒是全部都聽懂了。
《琵琶記》講的是一位書生蔡伯喈在與妻子趙五娘婚後,在父親的逼迫下進京趕考,結果高中狀元以後又被迫要與丞相之女成婚,最後輾轉反側,趙五娘親自上京尋夫,終於以團圓的大結局收場。
當那幾個戲子唱到第十九出——強就鸞凰時,故事已經發展到了蔡伯喈義正言辭地推拒丞相嫁女的提議。
飾演蔡伯喈的戲子咿咿呀呀地搖頭唱道:
非別,千里關山,一家骨肉,教我怎生拋撇?
妻室青春,那更親鬢垂雪。
那丑角又唱道:
狀元,老丞相見你這般青春年少,才肯把小姐嫁與你,你不必推故。
書生又道:
差迭,須知少年自有人愛了,謾勞你嫦娥提挈。滿皇都,豪家無數,豈必卑末?
這一段講的是媒婆說婚,但書生因家有糟糠之妻,所以拒不接受。
楚顏倒是看得饒有興致,豈料身側的沐貴妃卻倏地變了顏色,忽然站起身來,冷冷的對楚顏說了句,“太子妃殿下,我還有些不舒服,先回房去歇著了,恕不奉陪。”
說完又回過頭去對母親說了幾句,然後頭也不回地起身離去。
沐貴妃的忽然離去有些突兀,戲子們立馬停了下來,拉曲的聲音也戛然而止,在座的人都回過頭來看著這一幕。
沐夫人忙笑道,“沒事,沒事,大家繼續,不要停。”
於是唱曲聲又一次響起。
看著沐貴妃頭也不回地走了,楚顏有些愕然地坐在那裡,有些不明白最後她看自己的那一眼為何充滿慍怒。
她是哪裡惹到這位貴妃娘娘了?
想著想著,她心念一動,似乎有了譜,當下也無心再聽曲,回過頭去對沐夫人說了句,“我胸口有些悶,想去後院透透氣,還望沐夫人不要見怪。”
沐夫人眼神裡有些擔憂,遲疑了片刻,還是點點頭,“殿下不必這麼客氣,把這裡當做是自己家就好。”
楚顏於是從容不迫地站起身來,回頭對馮靜舒點了點頭,隨即也離開了。
人群有些愕然,宮中的兩個貴人這麼一前一後地離開,可有什麼不妥之處?
當然,也有沒那麼吃驚的人,比如沐念秋和沈辛就很快想通了箇中緣由。
沐貴妃是踩著皇后的孃家進宮的,當初皇后賢良淑德、寬厚待人,深受愛戴,但隨著沐家的勢力在朝廷上越來越大,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