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正如九十年代挖出的幾具古屍還被放到了博物館裡展出,這一放就該有二十多年了,還有一些隨葬品也一併展覽了出來,說是可以讓市民們更加直觀地瞭解滬海的歷史變遷。
昨天,行壹特意去那間博物館近距離一觀,她也有些好奇如此展覽是否會招來陰氣。
更讓人感慨的一點在於,當年她來到上海縣是為了給高門大戶選擇入葬的風水寶地,如今卻又看著這片土地上高樓平地起,那些風水寶地一一變作它用,而那些棺槨都被髮掘出來供人研究歷史的程序了。如此說來,厚葬其實也沒有太多的意義,想要福澤萬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照你那麼說的話,新聞裡寫的疑似明代古屍,這都是記者按照往年的經驗先猜一個再說了。”
行壹想著昨日的博物館一行,出展古屍的那個館其實很小,裡面肯定是有些陰冷,那能用常年開足了空調更好儲存屍體去解釋。而她並沒有發現展館內的屍體還存有任何陰氣,這一點當屬讓人安心的好訊息。“我看網路爆料貼,並沒有提到這些年的發掘工作遇到過古怪的問題。你還希望我今天能有什麼有趣的發現?給你玩一出詐屍?”
易鹹並沒有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想法,“我像那種喜歡搞事的人嗎?你這是冤枉我了,我的意思是雖然現場沒有勘探出一個完整的墓穴,但說不定棺槨裡會有一些貴重的隨葬品,那麼此具古屍的身份就有些看頭了。或者那不是明代的古屍,而是春秋戰國的古屍,那麼研究意義就更深了。”
“好,算是我冤枉你了。”行壹說著搖搖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並不希望目睹一場屍變。
考古所裡的工作人員都已經做好了準備,本來按照老行規是在挖掘地開棺更好,萬一有什麼問題也能就地解決。
然而,不知開發商是怎麼打通了關係,上面透露了希望能儘快把石棺槨運出來不要耽誤對方施工。而且還給了更為考古著想的理由,說是工地裝置簡陋又是暴曬於室外,很有可能破外文物的研究價值,這就讓考古隊隔了兩天就把石棺給搬運回來了。
這會來現場的人都把防護口罩與防護服等穿戴完畢,一切準備就緒開始開棺。
行壹看著正中央處的大石棺,石棺的蓋子已經有了一個缺口,上面也有了些許裂紋,那些是因為建築工人開挖土機傷到了棺材。石棺的外貌確實平平無奇,沒有見到它攜帶著久未散去的陰魂。
隨著石棺的棺蓋被工作人員們推開,一股木頭味散發了出來,而下一刻就看清了其中木棺的全貌。
這是一幅楠木棺材,與什麼刻文都沒有的外層石棺相比,裡面的木棺上以金漆繪製了不少影象,大概是仙鶴、祥雲紋等普通的圖案。唯獨有一點奇怪的地方在於,木棺上面並沒有常見的七根鎮魂釘。
“熊老,這情況還繼續開嗎?”一個開棺的工作人員看向了一旁的熊老科長,“明代的棺材都該用子孫釘了。”
熊老科長推了推老花眼,先是繞了棺材走了一圈,再又仔細看了看木棺的圖文。“開!”
幾個小年輕推開了棺材板,在場的都有些驚訝,因為裡面空空如也。不,應該說不是什麼都沒有,棺材裡面有衣物、鞋襪、金銀細軟等等,唯獨沒有屍體。這讓考古所的人暫且都有些蒙了,當下他們是開出了一個衣冠冢,還是開出一個疑冢?
大夥都開始小心地觀察其棺材內的陪葬品,先是不著急取出來,而是都要全程拍照存檔。
行壹站在棺材尾部,她眼見地發現有一個東西不對。“那個髮簪好像有些不同尋常。”
“哪裡不同尋常了?這就是一根耳挖簪,造型是有些別緻。”
靠近金簪那一頭的工作人員還以為行壹沒見過頂端有挖耳勺的簪子式樣,“這種耳挖簪在宋代還多見於男性佩戴,是個集掏耳朵與髮簪於一體的實用物品,後來在明清就流行開來了,造型多種多樣,成了常見的女性頭飾。”
行壹笑著點了點頭,但她說的不是造型別致,而是那個髮簪頂端的耳勺裡有著一層耳屎。可能還是新鮮的。
第54章
白皓聽行壹說完了那句話就上前兩步,準備給白玉耳挖簪一個特寫。他聽著年輕的考古所工作人員簡述了耳挖簪的歷史,將攝像機的鏡頭朝著棺材中的簪子方向推進。
“唉!你幹嘛!”董苒苒慢了白皓一步,沒想到她剛要靠近棺材就被猛然後退半步的白皓重重踩了一腳。
此時,白皓是倒吸了一口冷氣差點將肩上扛著的攝像機扔出去,因為他清晰地看到了簪子頂端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