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就滅了。
“真是年久失修了。”行壹沒有去觸碰插座開關,她考慮到萬一漏電的可能,還是要上樓把電閘給拉斷,再請熟悉電路構造的人來看一看問題所在。
於是,行壹點開了手機的照明軟體,照著樓梯就想要上樓。只是這麼一照,就看見鐵樓梯後方卡著一本書,它該不會是另外兩位學姐故意藏起的書吧?
行壹有些好奇地取下了書,指尖一摸到書就覺得不對。這封皮不是古書常見的羊皮,它絕對是人皮做的,上面有這人皮特有的毛孔紋路,還能摸到汗毛。
第13章
人皮書的封皮上刻著一行簡單的字「Ad infinitum」。
‘永無止境’這一拉丁短語還活用在英語之中,卻並非用來表達明快的情緒,而是摻雜一直看不到希望的感覺。例如有些課程會讓學生覺得下課鈴聲響起是遙遙無期之事。
行壹翻開了這本書草草翻了幾頁,它可能是用古英語書撰寫,這也就意味著她看不懂其中的內容。不過,起碼可以確定兩點,此書內頁也全都用人皮所制,好訊息是它不帶一絲怨氣與陰氣,正常的與一般書店裡出售的書沒有差別。
轟隆的雷鳴聲響起,而比雷聲來得更快的是閃電。
閃電的光不只劃破了紐約陰沉的傍晚夜空,急促來去的光亮穿透了書店的落地玻璃窗,又以刁鑽又古怪角度射向地下室的鐵樓梯。
在電閃雷鳴的天氣裡,外加遇到了插座閃起火星,繼續在地下室停留顯然並不妥當。
行壹將人皮書與記事本一起放入揹包快速離開地下室;再把一樓的電源總閘拉斷後看向窗外的街景。
雨勢來得很兇猛,行人雖是撐著傘卻根本起不到多少遮擋的作用。天色將會越來越暗,這樣的雨勢中很難說地鐵線路會否受到影響,但公交線路受到影響是肯定的。幸好揹包裡有面包與水,還能湊活一頓晚餐。
與地下室大多是店主的手抄本不同,一樓散落的書大多是一些舊年的報刊雜誌,還有一些曾經流行過的暢銷書。
行壹坐在窗邊的木椅上啃起了麵包,她沒有翻閱舊報刊的閒情,而用手機想粗略查一查如今書籍市場上人皮書的流通情況。
抽筋剝皮一聽就是很殘酷的行為,可是百年以來剝皮之事從未停止。有史記載起碼可以向前回溯到三國時期,吳國末帝孫皓曾剝人臉上的皮。再說在南北朝年間以腦子有坑聞名的北齊統治者高家,幾代君王都對會剝人面皮之事很熟練,專門以他人之痛苦為樂。
當年魏忠賢擅政時也常用剝皮的手段。有一位術士在酒館裡議論九千歲專政,放言說不懼魏忠賢,九千歲又不能將他剝皮。
誰想當夜錦衣衛就衝入客店就把術士五花大綁。魏忠賢以熔化的瀝青澆灌術士全身,等到瀝青冷卻凝固就用錘子敲打,讓瀝青與人皮一齊脫落,獲取了一副完整的人皮殼字。
行壹曾經親自超度過那位的術士亡魂。皮是身軀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皮與肉身的關係是密不可分。古語有言要入土為安,如果死後皮肉分離,就會有不得超生的可能,那位術士的亡魂正是因此難入輪迴。
然而,世間之事是無奇不有。若非說皮肉分離不利於靈魂的安息,可是埃及木乃伊的製作卻是要取出身體的大多內臟掏空只留心臟。所以凡事沒有絕對,正如這本人皮書上不見任何的陰氣。
不過多時,行壹大致查到了一些人皮書的情況。她看來不太可取的皮肉分離之事,在歐洲並非是恐怖故事裡的橋段,反而曾一度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流行產物。
十七世紀的歐洲,人們承認了裝訂人皮的技術性與職業性,而等到了十九世紀,開始流行起用人皮為解剖書、遺囑、法規等做封皮,取其永垂不朽之意。
這些不是歷史開的玩笑,已經確定哈佛圖書館藏中有一本人皮古書,人皮來自死於中風的無人認領的女精神病患。
很驚訝有沒有?
行壹關了手機頁面揉了揉眉心,她並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也覺得海納百川很好,但有時還是難以接受西方的一些風俗習慣。
以人皮為書皮想要求得永遠不朽,要是一個沒處理好,只怕是陰魂附著於人皮上消散不去。那麼除非讓皮肉重遇,否則持書者就會永無止境地與陰魂共舞了。
在地下室發現的古書封皮上正刻著‘永無止境’,那麼究竟是什麼沒有盡頭?
這會不得不將初入地下室時那種似乎被打劫過的模樣,與這本藏在鐵樓梯夾縫裡的人皮書聯絡在一起,是不是有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