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希匹!遼寧,吉林兩省就先讓關東軍佔著吧,反正張漢卿也從沒交過稅,命令全面收編東北軍。等再停幾年吧,中央一定舉兵討伐,收復東北!”
日本,關東軍第二師團被全殲連師團長多門二郎中將都被炸死的訊息傳來後,舉國震驚。日本政府也連夜召開緊急內閣會議。陸軍大臣南次郎強調這是關東軍的自衛行動,但是外務大臣幣原喜重郎懷疑這是關東軍的陰謀,並且試圖透過外交手段解決這次事端。海軍就在一邊看熱鬧,“鬧吧,論實力還是我們海軍更強,你們陸軍不是跟我們搶資源嗎,搶吧,連鬍子都打不過。”
9月24日,內閣會議決定了不將事態進一步擴大的方針。並不甘心失敗的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專門召開了“國策研究會議”,制定了全面佔領中國東北的計劃。根據大綱的佈置,日本將“約以一年為期”對中國東北採取軍事行動;對內,陸相要使各內閣大臣都熟悉“滿蒙情況”;對外,要獲取各國的“諒解”;同時,預測所需兵力,做好準備。
與會的陸軍省和參謀本部首腦一致認為“關東軍此行動是完全適當的”,並一致同意向內閣提出增兵案。10時,內閣緊急會議專門討論了關東軍上交的報告,考慮到外交上的反應,決定了“不擴大方針”,並責成陸軍大臣和總參謀長發電訓示關東軍。
反正遼寧和吉林張學良都不要了,出於忌憚蘇聯的實力和避免兩線作戰,日本也不敢貿然冒犯蘇聯在東北北部的勢力範圍,也打算暫時控制這兩個省。本莊繁給日本軍中央打電報說:“事態既已發展到如此地步,便應趁此大好時機,穩固遼寧及吉林兩省,是為至要。為此,需要平素編成的三個師團的增援,而未來對此所需之經費,則可確保由滿洲負擔。” 於是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並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日本在遼寧及吉林的兵力達到了3個師團。
事情暫時穩定下來,該追究責任了,本莊繁被調回東京任軍事參議官,關東軍司令官由武藤信義接任,板垣徵四郎也與他一起調離。
在國聯的調停下,張學良與關東軍達成協議,讓出遼寧,吉林兩省,全軍撤向關內。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因為先於中國通報日本和中國發生衝突,並稱日本政府已採取了所有可能措施避免這一地方事件的升級。將事變的責任推給中方,但也表示,會將軍隊“大體撤回並集結於鐵路附屬地內”,並辯稱“帝國政府在滿洲並無任何領土**”。
9月22日,國聯電請中日兩國各遵承諾,早日撤兵保僑,並由英法德意西等國代表繼續處理本案。
訊息一經披露,全國輿論一片譁然,民怨沸騰。
蔣介石在南京國民黨黨員大會上發表《國存與存,國亡與亡》的演說:“。。。如至國際信義條約一律無效,和平絕望,到忍耐無可忍耐,且不應該忍之最後地步,則中央已有最後的決心與最後之準備,屆時必領導全國人民,寧為玉碎,以四萬萬人之力量,保衛我民族生存和國家人格。”
9月23日,國民政府《告全國同胞書》“。。。為維持吾國家之獨立,政府已有最後之決心,為自衛之準備,決不辜負國民之期望。”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民政府雖然只是採取了忍痛含憤,訴諸國聯,彌合分裂,準備抵抗的方針,並且這一方針雖然不僅沒有對日軍侵佔東北進行抵抗的內容,並且還令全**隊對日軍避免衝突。但是,它與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是有區別的,其關鍵在於“準備抵抗”。
九一八事變後,以上海《申報》為首的報刊代表中國民間在國內掀起了號召抵制日貨,要求抗日救國圖存的聲音。
事變以後,東北軍不抵抗退出東北後,東北淪陷。東北軍後被調至陝西、甘肅一帶被中央軍及晉綏軍吞併。與此同時,大量東北流亡學生也聚集到西安。在東北軍士兵和東北流亡學生中,醞釀著思念淪陷的故土,思念家鄉父老的情緒,以及抗日救亡,打回東北去的思想。
當時東北軍共有陸軍獨立步兵18個旅,獨立騎兵5旅,炮兵4團1營,工輜各一營,陸軍總兵力189;505人以上還有很多部份地方兵力,槍支96;897枝,空軍4個大隊,飛機262架。海軍船艦約3萬噸。以如此大的兵力放棄中國東北令人惋惜。“不抵抗將軍”
張學良承受了巨大壓力,張學良下令“不抵抗”也受到國民政府的嚴厲批評,但蔣中正仍然希望張學良前往南京商討外交應變的方法,張卻表示拒絕並改派萬福麟入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