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不如一天,他是知道的,說不好哪天也就隨著皇后和太子一併團聚去了。
可俗話說得好,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福。所以無論如何,他都要在自己還能夠做這個決定之時,把一國之君定好的。
他有二十多個兒子,說起來也算是人丁興旺,兒孫滿堂。可這些兒子之中,真正能夠讓他滿意的,卻是一隻手都數得出來。
而這本來就為數不多的滿意的兒子當中,又只有四子朱棣各方面都比其他兄弟強出一些。
分封北平以來,當地吏治清明,民豐糧足;軍隊管理嚴明,個個驍勇善戰;部下衷心耿耿,深受百姓擁戴。這些他都看在眼裡,甚感欣慰。加上近年來鞏固北方邊防,消滅北元殘部,生擒乃爾不花,朝野上下莫不稱道。
看著那些捷報,朱元璋是高興的,他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策馬揚劍,在敵軍陣營中勇猛殺敵的模樣。
大明剛剛穩定,國家需要一個睿智沉穩的皇帝守他辛苦打下來的江山。
原本讓朱標做太子,便是因為他是嫡長子,雖然上陣殺敵的功夫不怎麼樣,但他賢明仁厚,在諸位兄弟心中也有一定威信,有他鎮守京都,藩王分封各地,江山永固應該不是難事。
可是老天偏偏在他定好所有計劃的時候,跟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太子年紀輕輕竟然就隨著皇后一塊兒去了,給他這個做父親的留下好大一個爛攤子,無法收拾。
前些日子他跟幾位大臣商議立儲之事時,便跟他們說想立朱棣為皇太子。他以為憑現在朱棣的聲望,大臣們定是不會反對的。
可他卻忘記了一點,朱棣是老四。
這在古代帝王世襲的制度中,就是個死穴,永遠解不開的死穴。
幾位大臣互相看了一眼,幾乎是同時嘆氣。
翰林學士劉三吾痛心道:“皇上說得極是,臣等也認為燕王殿下英武有為,是皇太子的最佳人選。可是長幼有序,皇上如果立四子為太子,置秦王,晉王於何地?”
朱元璋聞言,差點兒當著群臣的面老淚縱橫。
可他知道劉三吾說得沒錯,秦王晉王都比朱棣年長,按照祖制,怎麼輪也輪不到朱棣那兒去的。可是秦王朱樉無論是在性格還是能力方面都無法讓他放心將他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交到他手裡。
所以,為了避免他們兄弟為了奪位手足相殘,朱元璋只能順應天命,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至少,在“父死子繼”的祖制裡,這一點還是比較順理成章的。
可是,立朱允炆並不代表天下太平。因為朱允炆在他的叔叔們面前畢竟是小輩,而且他的叔叔們隨便一個站出來都比他強上無數倍。
這也是讓朱元璋頭疼的一件事,立柔弱的朱允炆當皇太孫,他能駕馭這些個個有著封地軍隊而且都對皇位虎視眈眈的叔叔們嗎?朱元璋在還好說,朱元璋要是不在了,朱允炆該如何是好?
與其說朱元璋疼孫子,還不如說朱元璋實在不想看到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兒孫將朱家的鮮血灑在自己打下來的江山上。所以他要幫朱允炆拔去拔掉那根棍子上的刺,給他一根光滑的棍子。
但這實在是一個大工程,他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時間來拔掉這些刺,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拔掉這些刺,他只想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朱允炆,保護自己的大明江山。
於是他故意派刺客去武英殿行刺,故意將這件原本應該大事化小的事件搞得眾人皆知,故意沒有戳破到底是哪個兒子派的刺客,也故意將矛頭指向老四就是要讓他的兒子們互相猜忌,互相制衡,免得他們抱團謀逆。
而老四朱棣,只因為他太過優秀,太過強大,太過得民心,他只有以這種方法讓他自己知難而退。
不能立他為太子,他心裡定會萬分委屈。以前在應天時,他跟允炆一向走得近,除了朱標,怕是沒有一個叔叔會像他那般疼愛允炆。可誰知未立他為太子,他會不會一怒之下起兵對付允炆呢?
朱元璋的如意算盤一來是利用他們叔侄要好的關係制衡朱棣,讓他無法做出傷害允炆的事來,二來是讓其他皇子針對他,就算事情到了最壞的地步,朱棣真的起兵造反,也很難得到其他藩王的支援,孤掌難鳴的情況下希望允炆能製得住。
事實證明,朱元璋的算盤是沒有打錯的,朱棣在某個時候真的有動搖過。
但朱元璋千算萬算不會料到,朱允炆跟朱棣的關係在將來的某一天會走到兵戎相見的那一步。他更不會想到,導致他們走到這一步的,不是那張金燦燦的龍椅,而是因愛生恨的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