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3/4 頁)
李景隆沒有辦法,只得下令軍隊後退三十里再築營盤踞,至少讓將士們晚上遠離燕軍的騷擾,睡個好覺。
朱高熾站在城樓之上,居高臨下看著李景隆的大軍拔營撤退,終於露出連日來第一個發自內心的笑容。
算算日子,朱棣當初說的“順利的話,半個月”已經過去了,可朱高熾一直沒有等到朱棣的訊息。難道是不順利麼?發生了什麼事?他有沒有什麼危險?朱權有沒有答應借兵?他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所有的問題在朱棣出現之前都不會有任何答案。望著大寧的方向,朱高熾不由得擔心起來,心底一遍遍叫著“父王”,希望在下一刻可以看到朱棣英姿颯爽,率領大軍策馬而來的身影。
而已經跟朱權達成共識的朱棣,連水都顧不上喝,直接拎著朱權率領大軍馬不停蹄的往北平趕。
剛進入山海關就接到探子的飛鴿傳書,說進攻北平的朝廷軍已經被世子殿下設計擊退,但李景隆安排了十萬大軍在鄭村壩等他。
話說李景隆剛到北平之時,覺得攻下北平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分了十萬大軍去攻打通州,十萬大軍在鄭村壩守株待兔,等著朱棣從永平回來。
但他沒想到,朱棣解了永平的圍,竟然去了大寧,所以十萬大軍冒著嚴寒在鄭村壩苦等了大半個月也沒見到朱棣的蹤影。
朱棣得到李景隆已經從北平撤退的訊息,稍稍放了些心,將大軍行進的步伐緩了緩。進入松亭關後,才派人將自己回來的訊息傳給了朱高熾,卻又故意讓李景隆知道。
原本在鄭村壩已經等得不耐煩的朝廷軍一聽說朱棣要回來了,立刻又開始高度戒備起來。
李景隆算計著從松亭關到鄭村壩的距離,想著他最多三四天就能到達鄭村壩。到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將他一舉生擒。他這個王爺都沒了,朱高熾那小子把北平守得再好有什麼用?到時候自己不僅替弟弟報了仇,而且也為朝廷立了大功,李家的榮耀不就回來了嗎?
不得不說李景隆的如意算盤打得好,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算計好了時日,在鄭村壩吹著冷風左等右等,朱棣就是不來。心裡不由得一陣犯嘀咕,難道朱棣是知道這裡有埋伏,繞道從別處回北平了?
想是這麼想,可他還是不能有絲毫的鬆懈。萬一自己一撤兵,朱棣就來了,那不就白吹了這麼多天的冷風?
當然,他們在鄭村壩的事朱棣是知道的,但朱棣卻沒打算繞道走。李景隆都在這兒等他那麼多天了,他要是不來儘儘地主之誼,多不好。
不過,因為之前朱棣一路從北平去永平,又從永平去大寧,然後又從大寧馬不停蹄往回趕,連續作戰行軍,將士們都累了。而李景隆的這十萬大軍則是從一開始就在這裡以逸待勞,朱棣才沒那麼傻直接跳進他的埋伏。而且現在北平之危已解,當然是放慢腳步走走停停,休息夠了再跟你打。
李景隆那腦子哪及得上朱棣啊,根本想不到這一層,反而整天在鄭村壩守著,提心吊膽,風聲鶴唳,一有風吹草動就以為是朱棣的軍隊到了,趕緊集合迎戰,搞得將士們都吃不香睡不好,精神疲憊不堪。
而總算讓李景隆放棄攻城,好不容易才守住北平的朱高熾在朱棣進入松亭關的當晚就接到了他的飛鴿傳書,得知他已經順利借到兵,也知道他要修整軍隊,要在鄭村壩跟李景隆大戰一場的訊息。儘管還是有些擔憂,不過總算是放下了一直懸著的心。
李景隆雖然下令撤退,但他那數十萬大軍依舊駐紮在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對著北平城虎視眈眈。所以北平的守衛依舊在朱高熾的指揮下持續高度戒備的進行著,而老百姓的生活卻逐漸恢復到了日常狀態。
某日,朱高熾正在巡視阜成門,卻有兵士跑來告訴他,在麗正門五里之外,發現一隊可疑騎兵。
朱高熾聞言不敢怠慢,立刻朝麗正門而去。
五里的距離快馬加鞭片刻就到,所以當朱高熾趕到麗正門時,看到的便是馬蹄陣陣,黃沙滾滾。
守城的軍官為了保險起見,在朱高熾到達之前,已經將城門緊閉。那隊騎兵到了城下,勒緊馬韁停下來。
為首的將軍仰起頭,朝城樓上大吼:“老夫是世子殿下的岳父,還不快去通報?”
朱高熾站在城樓之上,一聽這話,差點沒一個趔蹺栽下去,趕緊轉身跑下城樓,下令兵士開啟城門,將張麒迎進來。
“臭小子,你還真活著!”張麒跳下馬來,在他肩上重重的拍了兩下,哈哈大笑起來。
朱高熾一臉黑線,嘴角抽搐了兩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