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生計奔波?
季宣和記得二舅來看他的那一年,楊家埠就有幾家被雪壓塌了房子,現在又有幾間屋子被雨淋塌,百姓們的日子真是太難捱了,生命受威脅的程度比之現代要大太多。
現在氣溫正是一年中最高的時候,楊家埠村民搶著時間種植土豆紅薯,蔬菜之類倒是能稍稍靠後一些。
由於穿越前輩們的貢獻,糧食產量比歷史上的要高出一籌,錦朝又是建朝不過百來年,正是興盛的時候,百姓們多是一日三餐。如今康平縣轄下連續兩年糧食減產一到三成,今年收成更是少,就算家中不缺糧,多數村民仍自發開始實行一日兩餐。
錦朝田地賦稅不算高,碰到這樣的災年,對百姓們來說卻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因著此次災害波及範圍太廣,朝廷除了對於洪澇災區,疫症重區進行撥款撥糧賑災之外,其他地方只免了百姓們一半稅賦,總不能讓朝廷一年都不收稅吧?
本來田稅應當由佃戶出,邵雲辰看著今年糧食收成實在是夠嗆,就讓季家承擔了一半的田稅。季家兩個莊子的佃戶得到訊息後,媳婦子紛紛拎著自家的山貨海鮮上門感謝。
一場雨下來,不說莊稼,連蔬菜都毀得差不多,佃戶們手中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就這兩樣。對於這些謝禮,段媽媽沒有推拒,痛快收了下來,不收還怕他們心不安呢。
季家有兩架馬車,一日季宣和突然想起要騎馬。不知是沒人想到,還是知道卻沒說,季宣和來錦朝近五年,他和邵雲辰兩人居然都不會騎馬,這可不符合錦朝勳貴子弟的標準。
既然這日想到了這個問題,季宣和便叫來沈清齊山兩人,讓他們從頭教起。季家的馬匹都是成年馬,用來拉馬車的,自然並非什麼名貴品種,普通的很。
由於季宣和才十一歲,人也就和馬差不多高,不說段媽媽,連邱伯他們都不會讓他冒險,最初只讓季宣和坐於馬上,由沈清拉著馬韁,沿著寧莊慢慢踱步。邵雲辰自是一樣待遇,只不過牽韁繩的換成了齊山。
傍晚時分,晚霞映得天空五彩斑斕,晚風徐徐,一日暑氣盡斂,正適合出門散步。
“沈清,你放開韁繩,在邊上護著,齊山,你上我這匹馬,仔細看著點。”邵雲辰已經十四歲了,早熟得很,心智和成年人差別不大。他看著季宣和已經適應了馬背,便讓沈清齊山兩人進行下一步,不放手季宣和就永遠學不會騎馬。
邵雲辰在齊山護持下翻身下馬,來到季宣和右邊。
御馬並非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一行四人沿著道路緩緩前行,夕陽的餘暉灑在四人身上,拉出長長的影子。
學了幾日,季宣和夫夫就能駕著馬慢跑。邵雲辰不放心季宣和小小年紀就一個人騎馬,每當季宣和想跑馬,邵雲辰就會和他同騎。季宣和在前,邵雲辰在後,只要馬不瘋跑,邵雲辰雙手就從背後環在季宣和腰上,由季宣和控著韁繩自由賓士。
季宣和夫夫是爽了,累的卻是沈清齊山兩個護院。誰都不會放心剛學會騎馬的新手自由奔跑,每當主子們跑馬,兩個護院都得輪流騎在馬上為他們護航。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季家就這麼兩個主子,萬一他們出點什麼事情,季家也就倒了,無論如何,他們都不能任由這種情況發生。
也是基於此,每次主子們要徵用馬匹,沈清齊山都要將馬匹從頭到腳檢查一遍,一點紕漏都不允許出。
邵雲辰身體本就不錯,練了初級鍛體術之後就更加健康,身體協調性也更好,故沒用多少時日就學會了信馬由韁。季宣和畢竟人小了點,騎在高壯的馬上氣勢不足,手短腳短,卻也沒慢邵雲辰多少,稍後一步學會了穩穩控馬。
就算如此,每次季宣和夫夫出外騎馬,身邊必然跟著沈清或齊山。季家就季宣和一個獨苗,實在馬虎不得。
季家只有兩匹馬,沈清齊山要佔據其中一匹,季宣和同邵雲辰兩人想跑馬除非同乘一騎,否則只能輪著來。這也太不爽了,季宣和想起自家二舅常出門行商,便讓人捎了一封信給二舅,讓他有機會就幫忙物色兩匹良種馬,最好是半大馬駒,不用太好,比普通馬好上一些即可。
行商非常辛苦,文卓成一年中最多走兩趟,往北還是往南全視情況而定。季宣和運氣不錯,文卓成收到大外甥的信時,正在準備行囊。他這次的目的地同季宣和剛來錦朝時那次一樣,是長白山,本不會經過草原,卻離得也不遠。難得季宣和向他提出要求,正巧和他的目的地相距不遠,文卓成斷沒有不滿足大外甥的道理。
疫情剛過不久,文卓成怕路上出事,除開自己府上養的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