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第2/4 頁)
聽了信之後高興得很,專門到喬明瑾跟前謝了她一通,就急著打發他家女婿雲錦回何家村接人去了。
只隔天中午夏氏就到了。
原先喬明瑾倒經常聽表嫂何氏嘮叨她老孃,只不過一直都沒機會見面。記憶中倒是有過那麼幾次,只不過都已是太過模糊。
夏氏比喬明瑾想像的還要年輕得多。
也是,何氏冬梅也只不過二十出頭而已。
雖然因著前幾年日子辛苦,夏氏一人在家操持,但也許是近兩年日子過得好了,整個人看起來很是精神。穿著一身嶄新的細布棉衣,盤著整齊的頭髮,還抹著頭油,發上簪著幾根小指粗的銀簪子。臉圓圓的,看起來肉肉的,笑起來一排整齊的牙齒,一副和氣的樣子。
一下牛車就急走兩步到喬明瑾身前跟喬明瑾打招呼,拉著喬明瑾的手叨叨了好幾句,還把越來越不認生的琬兒抱在懷裡揉搓了幾把。
喬明瑾見之,對夏氏的印象更好了幾分。
而何家父子聽到信後,也迎到工坊的門口。
何曉春倒是急步上前幫著他親孃拿行李,而何父只是抿著嘴在一旁笑著看著。夫妻倆只在人群中對視了那麼一眼。
不過這一眼,已足以讓喬明瑾豔羨了。
夫妻間有時候不需多言語,多少牽掛,有時候就全融在那個眼神裡。
夏氏的住處何氏早給收拾好了。
夏氏的行李也很簡單,幾個包袱細軟,早被何曉春扛在肩上送到屋裡了。而另外有一個粗布包袱皮裹著的,放的是一個醬菜罈子,夏氏說是她自己醃的醬菜,那麼一路抱在懷裡拿給喬明瑾的。另還有幾個油紙包的小吃食,一多半也是給喬明瑾的。
東西說不上精緻,但這份心意喬明瑾記下了。
在當天晚上,為了迎接夏氏,作坊也添了好幾個菜。夏氏的到來,讓作坊的師傅們放開了幾分拘謹。說說笑笑,吃得很是開心。
眾位師傅看著何師傅一家子皆在一處,羨慕地連聲問喬明瑾是不是也能照顧一下他們的家人,說是銀子都被何家掙去了
夏氏到了之後,馬氏就正式被她家相公接回家裡養胎去了。
而夏氏手腳麻利,原先就在家裡裡外操持,如今到了作坊亦如魚得水,許是一家子都在一起了,臉上天天帶著笑,做的飯菜也很合作坊老小師傅們的口味,和作坊的老少師傅們處得極融洽。
原先作坊的師傅們因著馬氏是小媳婦,年紀輕,又剛嫁過來不久,夫妻恩愛,她家相公下工時總會親自過來接她。故作坊的年輕師傅們平時也都避著她,換洗的衣物也不太好意思拿給她去洗。話也不肯多說一句,生怕落一些口舌。
而夏氏倒是完全沒這個問題。
夏氏健談,和眾位師傅們很有話聊。相仿年紀的,她便跟對方聊家中的兒女及家中瑣碎的事,而年紀輕的師傅們就跟對方聊父母家人及嬌妻幼兒
年輕的師傅們也把她當長輩一樣。換洗下來的衣物讓夏氏拿去洗也沒什麼負擔,想吃什麼菜,吃什麼口味的,或鹹淡酸辣或輕淡重口,也很是隨意的與夏氏商量。
喬明瑾冷眼在旁瞧了幾天,便安心地撒開手去。
如今工坊一切皆入正軌。喬明瑾也沒什麼多的要操心的。圖她也出得少了。現在師傅們個個只瞄幾眼木樁子便心內有數,知道要創做什麼作品,都不用畫圖看圖,剪枝去須、打磨拋光。隨手就來。而她只不過從旁提一些意見罷了。
倒是人手的事。喬明瑾和隔三差五來工坊的周管事商量了。準備再請一些人做些輔助的活計,好叫師傅們多騰一些時間出來。
雖然青川城裡雅藝工坊的根雕是首創的,但目前一些看準商機的木匠鋪子或是一些木匠師傅也在做一些根雕在賣。成本低售價也低,雖然粗糙但也不乏市場。
對雅藝作坊有衝擊,好在影響不大。他們重在利,而喬明瑾重在做傳世精品。訂單接下來的還有很多,而年裡周宴卿又接了一些京裡和鄰近市縣的訂單。
倒是要把這些訂單緊著趕出來。故人手上要緊了些。
只是這東西沒法流水線生產,又素來最講究慢工出細活,且每一個師傅創作的手法又不同,就是對著同一副圖創作,不同的師傅接手,也能看出兩種不同的生命來。故也無法量產。
只不過要找些人幫著做些輔助的活,諸如上漆上臘打磨此類,以便讓師傅們能多騰一些時間出來進行最重要的雕刻。
故只石根和嶽冬至二人似乎還不夠。
喬明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