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2/4 頁)
哪怕前幾月或是前一年你們一個月賺不到二十兩銀子,從次月開始我也是要每月收二十兩花紅的,哪怕你們自己貼錢給我。”
當時姚家父子齊齊對視了一眼,就很是爽快地應了下來。
隨後也很是順利。只次日文書也在衙門做了公證
定了文書後。也很巧,喬明瑾得知有一批從戰場上流下來的老弱戰馬要賣,便讓他們以三十兩銀子買了一匹。又花了五兩銀子做了一個特別的車廂。
有了車子後,備的貨也就多了。不再是一根扁擔兩個大籮框了。
貨物備得多。又有了馬車。走得地方也遠。挑的都是遠離城鎮、去市集不便的山村。那一馬車滿滿當當的貨物,很快就在偏遠的山村裡賣了個精光。
然後也不空車打回,又從各個山村裡收了不少山珍山貨、蜂蜜、皮子、野物等等。在回來的時候,分了一二三等,用小竹籃做了精緻包裝,在青川城裡又賣了個精光。
很是大賺了一筆。
接著喬明瑾又指點他們往當鋪去專門買一些別人死當的舊衣,然後拿回家槳洗翻新,運到臨縣的鄉鎮去賣。
那當鋪的衣物也不是太舊,最碼也是六成新以上,不然當鋪也不會收。能當到當鋪裡的衣物,一般也是比較好的衣物,或是皮子,或是綢衣錦鍛。
沒聽說哪個當鋪收粗布棉衣的。
當鋪一般也瞧不上衣裳這門生意,不僅要有專門的人來打理,還要騰出地方放置,若是沒人買放得久了,還要遭蟲蛀。
所以見到有人專門來買,兩相便利之下,也只在典當價格上加高了一點價錢就痛快地賣給了姚家父子。
父子幾人把衣物拿回家槳洗翻新後,起碼又有了**成新。
也沒定太高的價格,只在買價上加了兩成。相比於買這樣一件新衣的價格實在太實惠了。
有些莊戶人家在布店買不起成衣的,或是有些小戶人家想著在過年過節時、或是有訪客的時候能有件好衣裳打點門面的,瞧著這與新衣相差無幾的成衣,價格又能接受,便很是爽快地掏錢買了下來。
很快那一車舊成衣便在臨縣搶購一空。
又是大賺了一筆。
父子四人高興萬分。
乘勝追擊。在回程的時候又在臨縣的幾個當鋪把所有典當的舊衣都買了下來,回來後槳洗翻新,又以同樣的手法賣到青川縣或是別的縣鎮
如此搗騰幾回,很快就攢了一筆錢。
後來,喬明瑾看舊物翻新大為可為,又指點父子幾個專門到舊貨市場,或是要搬家換宅的人家那裡把人家不要的舊傢俱、舊門窗板材、舊書、舊花盆、石料什麼的統統都淘換來。
回家翻新了,再把他們賣到需要的人手裡。
那些舊的傢俱,有好的木料的就賣給木匠鋪子。那些木匠尋一些好的板材可不易,東西舊了,他們可以翻新,或是改大為小。
比如把大的、破損的紫檀屏風改成小的板材做成梳妝匣子,再精雕了牡丹花芍藥的,再上了顏色,誰還能看得出來願來是什麼模樣?
一個紫檀木的梳妝匣子,還怕沒人買嗎?
那些舊貨全部以舊翻新,或是改頭換面,很快便又以更高的價格賣了出去。
只一個月功夫,姚家又相繼買了兩輛馬車。
一人在家備貨,三人分頭往不同的地方去。有了馬車,不僅回程便利了,還能及時補貨了。
就在上個月,姚家已是在青川縣租了一間小門面開起“姚記雜貨鋪”來了。
圓了姚家三代人要開鋪子的願望。
開張那天,喬明瑾沒去。
據後來姚平跟她講,他父親在鞭炮聲中淚流滿面。一整天坐在櫃檯前還捨不得離開
姚家得了喬明瑾的指點,生意自然是節節攀升。
他們都有走貨的經驗,知道備什麼貨物,什麼樣的人又需要什麼樣的貨物。又因為他們兄弟幾個還在外頭跑貨,有些貨物在店裡賣不掉的還能往外、往遠裡銷。
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那些比城裡的鋪子稍次一些、哪怕價格稍高一些的貨物也很快在各個村子裡賣了出去。
而他們回程時,又從村子裡低價買回一些莊戶人家自產的木盆、木桶、竹籃等木製品,或是山珍、山貨、雞蛋等等放在店裡賣。
拿貨的成本低了,自然售價也比別人低,姚記的生意自開張以來異常紅火。
姚家父子幾人每天嘴都合不攏。
而喬明瑾投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