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頁)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中,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緻的描繪:全曲共分為三十六段,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樂演奏為一體。他曾有幸觀賞了一對美麗舞者表演此舞,對她們時而點頭相招聚攏,時而揮袖散開的精采表演,曾發自內心的讚歎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眾人並不是沒有欣賞過現代的霓裳羽衣曲的群體表演。怎麼形容呢?在煙霧和燈光的藝術配合下,只覺相去幾十米遠的舞臺儼然是仙境的入口——仙樂飄飄,美女如雲,如夢如真!
如今圓圓在舞臺上跳的則是傳說中的獨舞,據說,霓裳羽衣舞最初本是獨舞,楊貴妃最善此舞。相傳,當年唐玄宗李隆基夢遊月宮時,聽到天上有仙樂奏曲,身穿霓賞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聲玄妙優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來後,對夢中的情景記憶猶新,便依此作出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作《霓裳羽衣曲》後,能歌善舞的楊玉環稍加瀏覽,便依韻而舞,翩若天女散花,飄渺神奇。她還曾寫過一首七絕:“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嫋嫋秋煙裡。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來形容此舞。
遺憾的是安史之亂後《霓裳羽衣曲》失傳,到中唐時期,已被世人淡忘。隨著唐朝的衰落崩潰,一代名曲竟“寂不傳矣”。五代十國時,南唐後主李煜意外尋得殘譜與皇后周娥皇憑著自身的音樂天賦,和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並一度整理排演,復原了失傳二00年的《霓裳羽衣曲》。稱得上音樂史上一大奇蹟,卻也失去了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共創輝煌的原滋原味。
此時圓圓跳的可不是那復原後的《霓裳羽衣曲》,而是由唐玄宗和她共同創造的輝煌,“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止。磬蕭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迤邐。”
在場的眾人無一不是張大了眼睛,一瞬不瞬的盯著舞臺上隨著音樂輕歌曼舞的嬌俏身影,生怕自己錯過任何一個精美絕倫的飄逸舞姿。此刻,絕不是可以用單純的驚豔而是震驚、震撼——絕色冠華,宛如月宮仙女,舞姿柔媚,技法超群,足以傲視群芳,無不任務絕不比當年楊貴妃的舞姿遜色幾分,然而誰都沒有想到站在面前的就是幾百年前的楊貴妃。
難怪白居易當初觀此舞是“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肖堯和在場眾人深有同感!
節拍由緩而急,豔情忽而如凌雲般凌波微步,忽而似雪花般輕舞飛揚,剛柔並濟、緩急交錯,形成動靜對比的獨特美感。
“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隨著曲調的急促鏗鏘,她的舞姿變得迅捷靈動,當節拍漸緩而停,鸞鳳舞罷收翅,曲終一聲長引,好像天空中一聲鶴唳。圓圓驀然回眸凝盼,巧笑倩兮,秋水流波。一時間,天籟具靜,眾人歎為觀止,久久不能走出那飄渺柔美的意境。肖堯傻傻的站在邊上,任由自己石化下去——原來這就是“來複來兮飛燕,去復去兮驚鴻”
直到李帝率先響起了掌聲,清脆的聲音打破全場忘我的空寂。隨之傳來的掌聲、口哨聲、歡呼聲此起彼伏,雖然在場的沒有幾個人,但是無一不是報以熱烈的掌聲給你回報。肖堯回過神,圓圓這一舞,那可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舞,為自己,為唐玄宗,為大唐,更為那逝去的愛情,更加為自己那一紅顏禍水而舞
此時的圓圓早已失神的癱坐在舞臺的中央,給人一種沒落的寂寞感覺,已絲毫沒有剛剛秀舞中的感覺,小宛肖堯快步的走了過去,只見圓圓彷如大病初癒一樣,臉色蒼白,哪裡還有那炯炯有神的雙眼,取而代之的是空洞無神的雙眼和沒落的淚水。
“姐姐,姐姐,你別嚇唬我啊。”一看圓圓已是這樣,小宛一時慌了起來,“肖堯,咋辦啊,你倒是告訴我咋辦?”
肖堯一時也沒了主意,蹲下去一把就把圓圓抱著懷裡,忙拉起圓圓的芊芊玉手,咋感覺那麼冰涼呢?轉頭對李帝說:“二哥,趕緊弄點熱水來,快!”
“妹妹,肖堯,你們別擔心,我只是累了,真的,休息一下就好。”圓圓有氣無力的說道。
“姐姐,你這是何苦呢?至於這樣對自己嗎?”小宛哽咽的埋怨著,同時也趕緊卸掉圓圓各式各樣的頭飾,以減輕負擔。
“妹妹,比擔心,我真的沒事,只是好久沒這麼跳了,有點累了一時,就像肖堯說的那句話,我為自己活著。”說完圓圓依舊用著堅信的眼神看著肖堯,彷彿在告訴肖堯,我做到了!
肖堯什麼都沒說,只是緊緊的抱著圓圓,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