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1/4 頁)
學院為突破口,責成院領導分工負責,七名院級領導頭上都落實了具體的任務,採取重點突破的辦法,抓領頭羊。這個辦法是榮飛建議的,其實任何領域都適用。中國人最喜扎堆,抓住領頭羊,也就抓住了問題的核心。
北陽工業學院學生“領袖”正好是大四的學生,王林“不予分配”的指示傳達後立即動搖了他們的決心,民主自由也要有物質基礎,現在可是八十年代,丟掉分配權上大學的意思立即縮水。雖然底下群情沸騰,但北陽工業學院自王林講話後停止了上街遊行。這是北陽市學潮的一個轉折。身處風暴中心的王林在12月19日接到省委辦公廳的電話,打電話的人自稱姓楊,是建斌書記的秘書,楊秘書在電話裡轉達李書記對王林工作的讚揚,說王林同志的工作是得力的!這個電話終於打消了王林的顧慮,從這天起,北陽學潮形勢急轉直下了。
第109節明月
北陽市出現的學潮並未影響北重寧靜的生活。86年的決算數尚未出來,快報數令朱磊喜憂參半。今年的軍品計劃超額完成,上繳利潤這一塊因軍品訂單的增加也沒有任何懸念。只是本來寄以很大希望的民品新產品銷售及利潤都不好,新星一號的銷售情況下半年開始滑坡,全年只售出1200臺,銷售收入不足200萬,利潤情況更是慘不忍睹。按照胡敢的估計將虧損110萬左右。更為懊惱的是貨款回收極差,一部分(大約25萬)估計已成死帳,因為購買該產品的是農民,找都沒地方找去。
榮飛之前關於民品銷售隱患的預測竟然全部變成現實。100萬的虧損朱磊是背得起的,如果產量放大五倍,朱磊思來想去,幾乎對這個投入近千萬資金的產品失去信心。
好在還有幾個不錯的產品,如干粉滅火器和摩托車配件。在新的年度,朱磊決定嘗試一下新的運營機制。眼下的問題是交代部裡開發資金的用途和效果,這是盧續的事。在今年民品開發這一回合上,盧續交出的答卷不能令朱磊滿意。
朱磊必須考慮自己的接班人。曾國藩說過,辦大事以找替手為第一。既然決定回北京,北重那邊註定是個過渡。離開北重不由他朱磊,就像他來北重當廠長一樣。按照北重在部裡的份量,他的去留是要上黨組會的。朱磊清楚,他必須拿出政績才能離開北重,現在,他手裡有一份可能成為耀眼政績的東西,那就是榮飛那份軍品報告。
朱磊在元旦前帶著榮飛那份報告坐火車回北京,沒有去部裡,而是跑到紫竹院旁的兵器研究院找過去的同事,經過火炮處的幾個技術員傳閱,這份報告便留在了研究院。他這次回來,也是為了和家人共度1987年的元旦。
朱磊的家就在車道溝。第二天他還沒起床就接到了研究院的電話,叫他八點就過去。
朱磊沒有留意政治局勢。主政一個大廠使他沒有關注廠外事務的精力。眼下要辦的是明年的任務最終落實和軍方的預付款到位的情況,春節前是花錢的高峰,沒有300萬的資金是沒法過這個春節的。本來準備帶盧續和胡敢一同來,向部裡彙報資金及專案的情況,民品開發部裡要一個總結,這些具體的業務問題朱磊不如兩個副手更清楚,特別是資金問題,胡敢在財務處長任上就和部裡財務局的一幫人混得賊熟,現在的關係就更好了,這方面真得依賴他。但臨行又改了主意。榮飛的新式火箭炮的設想令他激動了數日,然後又冷靜下來,這不是件簡單的事,目前的技術條件不一定能具備,特別是那特製的炮管,他還沒有想通怎麼能加工出來。讓研究院看看也不是壞事,朱磊對此事並不抱很大的希望,他主要的目的是到部裡要錢。而這個急匆匆的電話又鼓起了希望,如果能立項直至投產,將來北重會收穫一個金燦燦的秋天。
紛擾了十幾天的學潮已基本平息,街道上都是熙攘的腳踏車流,中間夾雜著黃色的面的,刺耳的喇叭聲不時響起,構成了這個大都市的晨曲。朱磊的腳踏車穿梭在人群裡,發現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對過去的生活已經陌生了。
“寫出這份報告的工程師你帶來了嗎?”接待他的是研究院一頭華髮的曾是他直系領導的副院長,“小朱,你廠裡有人才呀,設想非常大膽,並不是空中樓閣。”
“沒有,沒有帶他來。他不是搞技術的,而是搞管理的。”
“搞管理的?這怎麼說?”副院長瞠目,“你的資料讓火炮處感到振奮,相關部分給了彈藥處,他們正在研究。這樣的設計卻出自一個搞管理的之手,豈不要讓我們這些所謂的專家無地自容嗎?”
“真的可行?”
“我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