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爺爺,走遠了,我看不到了。”
聞言,蘇東明婉惜地說道,“可惜了,一件稀世珍寶在自己眼前溜走了。”
聽了爺爺的回答,蘇曉曦嘴巴張得大大的,一臉震驚地說道,“爺爺,你是說那件瓷器是真品哥窯瓷。”
雖然她對古玩不感興趣,不過她從長跟著收藏古玩的爺爺長大,耳染目睹之下,她也知道宋五大名窯的珍稀程度,古玩圈裡有一句話,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跟鈞瓷齊名的哥窯瓷也半點不差。
蘇東明說道,“紫口鐵足,聚沫攢珠,金絲鐵絲,都符合哥窯瓷的特徵,更重要的那種歷經歲月沉澱的古韻作不了假,我有八層把握能確定這件瓷器是一件真品哥窯瓷。”
所謂歷經歲月沉澱的古韻在古玩圈裡講就是‘包漿’,古玩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或者土埋水浸,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
蘇曉曦對爺爺說道,“爺爺,彆著急,你忘了嗎?楊記飯館離雲洲古玩城很近,而哥窯瓷的主人又對古玩很熟悉,說不定去了雲洲古玩城。”說到這裡,蘇曉曦恨恨地說道,“說起來這人也太奸詐了,只發了8000塊錢就從原主人手裡買了一件價值連城的哥窯瓷器。”
聞言,蘇東明不解地問道,“說說,怎麼回事。”
蘇曉曦一五一十將剛才的一幕如實地說給蘇東明聽。
聽完蘇曉曦一翻話,蘇東明呵呵一笑,說道,“照你這樣說,古玩圈沒有好人了,這不能說是奸詐,在古玩圈子裡面,買真,買假,打眼,賣虧,全看眼力,眼力不夠,這也冤不了別人,你爺爺初入古玩圈那會,也沒少打眼交學費。”
第二十節 蘇東明的痴迷!
蘇曉曦說道,“可是那王姓年輕人一看就知道不是古玩圈裡面的人。”
蘇東明一笑,說道,“那買瓷爐的小夥子說過這個瓷爐是假的嗎?價錢是他開的嗎?”
蘇曉曦說道,“沒有說是假的,價錢也是賣瓷爐的王姓年輕人自己開的,不過那也太狡猾了,故意去說個真品存世量屈指可數,而歷朝歷代的仿品存世量多的事實去誤導別人,說不定賣哥窯瓷的王姓年青人還在沾沾自喜,自以為自已賺到了,實際上以白菜價賣了一件稀世珍寶。”
蘇東明開口說道,“混古玩圈這點聰明勁都沒有,早就被吞得渣都不剩了。”
-----
陳東向飯館老闆要了個盒子,大小剛好能裝下青釉魚耳爐,在盒子裡面襯點泡沫棉,將哥窯青釉魚耳爐放進去,謝過飯館老闆後,抱著盒子,向古玩城走去,上午沒找到一幅合心意的字畫,倒是在古玩城外的小飯館吃飯碰上了一件意外之喜,獲了一件價值連城的哥窯瓷。
在上午陳東在古玩城外的露天攤位基本逛了個遍,很失望,隨著古玩價格一路上漲,造假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造假方法也層出不窮,什麼化學藥劑浸蝕法、火燒、水煮加熱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等,不說新手,往往行家都會打眼上當受騙。
就比如在古玉造假行裡,有一個了不起的騙死人的絕招,造假人向挖墓人購買‘屍泥’,搞考古工作的知道,春秋戰國墓底,很多有薄薄一層腐泥,是當時人的屍體和各種布類陪葬物長久腐爛造成。古代人殯葬愛用硃砂,很多出土商周古玉沾著屍泥和硃砂。造假人就利用人們這一心理,從挖墓人那裡掏錢購買屍泥,伴了硃砂沾在做好“舊”的假古玉上,仿製新出土的古玉,再打上蠟,專騙那些有一定鑑定知識的“二把刀”。
下午打算去古玩城看看,古玩城裡是古玩商開的店鋪,賣的古玩真東西比較多,但價格相對來說,就比較貴一點。
古玩城有九個樓層,每一個樓層有不同的分類,四樓專營書畫碑貼,文雅扇韻,陳東要買一幅字畫,就要上四樓去。
在四樓一家名叫博古齋的古玩店,陳東看中了一幅字畫,講價花了1200塊錢買下,畫的作者胡青雲在書畫界沒什麼名氣,但是畫工很好,顏色渾然不呆板,將荷葉、蜻蜓畫得栩栩如生,生動地描繪出幅冬天過了,春天悄悄來了,荷葉露出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春景。
陳東一手抱著盒子,一手拿著畫軸,剛走出博古齋門口,就被一老一少爺孫倆叫住了。
“爺爺,就是他。”在門口,一個女孩用手指了指陳東,轉頭對一個老者說道。
聞言,蘇東明看向陳東,說道,“小夥子,請等等。”
陳東回過頭來詫異地看向蘇氏爺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