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2/4 頁)
詞暢,峭厲深刻,全無腐儒之氣,頗有戰國策士之風。由文見人,亦可測出丁儀此人之膽識謀略實非常人所能及。故而,此番他竟敢大膽上書曹丞相立平原侯為世子,確係卓然超群之舉,豈是陳琳、王粲等風流文人可以比擬的?想到這裡,司馬懿在心底不禁對丁儀平添了一絲戒懼。然而,他作為曹丕的“東宮四友”之首和最為信重的心腹,現在只能選擇如何幫助曹丕去對付丁儀他們並贏得這場立嗣之爭。他看了看曹丕“東宮四友”中另外的三個,丞相侍中陳群、朝歌長吳質、羽林軍統領朱鑠,只見他們一個個亦是面色焦慮,卻又似各懷所思。
司馬懿四人其實都在等待曹丕發洩完胸中怒氣後冷靜下來,所以他們都在一邊絞盡腦汁地思索著對策,一邊溫言軟語地勸說著曹丕。曹丕雖是勃然大怒,卻也知此事不是光發脾氣所能了結的,便慢慢平復了心情,穩住了心境,坐回到椅上,讓自己冷靜了下來。
隔了片刻,陳群慢慢地開口說道:“殿下不必自亂陣腳。司馬君,你既已看過了丁儀的那封密奏,便應該詳知其情,還請你背誦一遍出來,讓我們看一看丁儀到底是用什麼理由來勸說丞相立平原侯為世子。”
司馬懿一聽,不禁在心底暗暗佩服陳群的深沉冷靜。他看了看吳質與朱鑠。吳質、朱鑠也都點頭同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曹丕當然比他們三人最先知道那封密奏的詳細內容,只恨不能親手將那密奏立刻抓到手裡撕得粉碎。而今司馬懿若是當眾背誦此密奏,當真是無異於打他的耳光!他胸中的怒火又“騰”地一下暴升起來,臉色也變得十分難看。
司馬懿卻臉色一正,向曹丕肅然說道:“殿下,古語講:‘德量自隱忍中大,名譽自屈辱中彰。’越王勾踐,卑身降志,稱臣於吳而終滅吳;漢初韓信,胯下受辱,卻橫掃天下而無人能敵。殿下當此危機劇變之時,更應鎮之以靜,持之以忍,克己制怒,不為奸人所擾才是!”他這一番話講得義正詞嚴,鏗鏘有力,震得曹丕為之聳然動容,竟站起身來,垂手而謝:“司馬君指教得是。子桓決不再像今日這般意氣用事了。”
司馬懿也點了點頭,答道:“如此甚好。那麼,在下就將那日乘丁儀酒醉之時所看到的那封密奏背誦出來,請大家聽好。
“‘臣丁儀冒死進言丞相殿下:平原侯曹植天性仁孝,人品貴重,而聰明豁達,學識淵博,尤以經綸文章獨步天下。當今海內之賢才君子,無論長幼,無論尊卑,無論遠近,皆欣欣然如葵之向日,願從平原侯交遊而為之效死。此乃天生麟種而鍾福於大魏,永授曹氏無窮之祚。平原侯深得天下士民之心,如百川歸海,則魏室之大業可一舉而成。臣不避斧鉞之銖,獨負碧血之誠,叩死懇請丞相速立平原侯曹植為世子,順天應人,以定大業。’
“就是這些內容了,他還在密奏裡按了血指印以顯示其力保平原侯之心。”
司馬懿說罷,便靜觀著密室中諸人,等待他們發表看法。“真是一派溢美之詞!”吳質憤憤而言,“文章寫得好,就一定該當世子?”朱鑠也隨即說道:“丁儀稱讚平原侯文才絕倫,這倒是平原侯一大優勢,我們也不可不防。但中郎將的文才也是世所罕見!這個差距並不太大!我相信,中郎將一定會超越他的。”
曹丕聽了,在心底苦苦一笑。他自己清楚三弟曹植的文才真乃天賦之奇,實非人力可強求而及。最主要的是,根據平日裡自己的潛心觀察,他也一直覺得父相對三弟的偏愛之情遠在自己之上。在他的十幾個弟弟當中,只有三弟一個人被父相以“興文博學,才華超群”的理由奏請陛下破格封為了“平原侯”,食邑二千戶,連身為長子的自己也還僅僅是個官秩為比二千石的五官中郎將!一念及此,他臉上的憂色又濃了幾分。
陳群又不緊不慢地開口說道:“丁儀稱曹植是天下士民個個歸心,如葵之向日,那麼他究竟能拉攏得了多少賢人名士投奔到曹植門下?這個事情,倒是應該迅速摸清底細。”司馬懿聽得此話,不禁心頭一動,慢慢抬起眼來,深深地看著陳群那深如古潭一般始終水波不興的面龐。他感到了這個人的才識謀略實在不可小覷。同為曹丕身邊的“東宮四友”,卻又才智相當,地位相當。看來,陳群將不可避免地與自己在未來一同躋身於曹丕得力心腹之列,而逐漸成為阻斷自己一手獨攬曹氏朝政的隱性威脅。他有能力與自己爭寵,就有能力與自己爭權爭利。這不可不防啊!司馬懿一瞬間感到自己的思維彷彿穿越了數十年,彷彿一下看到了未來種種的陰謀暗算——他不禁為自己擁有這樣深沉而清醒的頭腦而害怕起來。但是,在殘酷的現實鬥爭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