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頁)
“唔你這道手令文稿言簡意豐,筆意凝練,可謂文牘之菁華,本相欣賞得很哪!”曹操微笑著讚了幾句,卻又略一皺眉,認真地講道:“可是,本相用人納賢的準則一向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雖有忠恪誠孝、清廉方正、通經達禮之士,卻不能為本相折衝破敵、殄賊滅寇,用之又有何益?”
此語一出,楊修等人不禁都是吃了一驚。本朝官制之本在於以德治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非賢良方正之士而不得徵辟任用,這已成了數百年不可改易之鐵規。然而今日曹丞相開口便要否掉“以德取人”之法,換之“任人唯才”之術,實在是匪夷所思!
曹操見楊修一臉驚疑,知道他的思維一時還不能轉過彎來,便又緩緩說道:“罷了,罷了,你們也不要去多想什麼了。日後你們跟隨在本相身邊周旋多時,自會明白本相這‘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之要義的。這樣吧,本相剛才已經給這道求賢令打好了腹稿,現在就唸來給你們聽一聽——司馬懿,你幫本相記錄下來。”
說罷,他一捋長鬚,揚聲宣道:“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他一念完,司馬懿也正好提筆寫完。寫成之後,司馬懿極為小心地把文稿呈給曹操過目稽核。
曹操一瞧之下,不禁失聲讚道:“呵!沒想到仲達你的這一手書法倒是鐵畫銀鉤、遒勁秀逸!你這筆上的功夫,看起來比鍾繇也差不了多少吶!”
司馬懿微微有些臉紅,謙虛地說道:“丞相大人過獎了。”他心道:鍾繇的書法何足稱道?我同窗好友胡昭的那書法才真是“方寸之間見丘壑,起折婉轉蘊風雷”吶!
他略一沉吟,向曹操進言道:“丞相大人這篇手令實在是言近而旨遠、切實而立本。不過,依屬下之見,此篇手令通篇講的都是一個‘士’字,其題目不如改為‘舉士令’。”
“可。”曹操點了點頭,放下了那篇《舉士令》的文稿,又拿起了楊修所擬的那篇《求賢令》文稿,再細細地瞧了一番,低低地自語道:“哼!孔融堪稱是忠恪誠孝、清廉方正、通經達禮之士的典範了。但他在擔任北海郡太守時政綱紊亂、庶務盡弛,又濟得何事?倘若當年袁紹之逆謀得逞,他只怕也唯有瞠目坐視、束手待斃了!”
正在這時,曹洪從議事堂門外跨了進來,向曹操抱拳稟道:“啟稟丞相大人,江東孫權派來的朝貢特使魯肅前來求見。”
“孫權特使?魯肅?”曹操撫須沉吟片刻,開口道,“你且帶他先行去見荀令君罷。”
“這”曹洪有些猶豫地說道,“這個魯肅剛才對屬下說明過了,他已去皇宮內廷謁見過荀令君了,荀令君已讓楊俊侍郎先行收下了他的朝貢禮品。他還說,正是荀令君提醒他前來拜會丞相大人的”
“哦!他已見過荀令君了?”曹操有些奇怪。根據以往的情形,荀彧一般在接見過四方諸侯來使之後,都會寫個接待條陳讓手下的尚書郎帶著來使來拜會自己,這一次,荀彧卻讓魯肅徑自一人前赴相府求見,倒是有些反常。他一時也不及多想,便隨口答道:“也罷。你且下去傳他進見。”
在曹操的心目中,那個坐擁江東數千裡疆域的討虜將軍孫權其實一直是個有些神秘莫測的人物。
孫權的父親是原長沙太守孫堅,曹操對此人倒不陌生。當年關東十八路諸侯會盟共討董卓之時,只有他和曹操奮不顧身地衝上前線硬碰硬、實打實地發兵討伐過董卓的西涼大軍。而且孫堅極會用兵,連董卓的心腹大將華雄都被他一戰而斃,逼得董太師不得不遷都退避。所以,曹操對孫堅的忠勇善戰一向印象深刻。說起來孫堅素來自稱兵聖孫武之後,卻多次被士族之流視為笑談,但在曹操看來,這位“莫須有”的兵聖後嗣確然頗有孫武佈陣用軍之風。
後來,孫堅在與劉表帳下大將黃祖交鋒時身中暗箭而死,他的長子孫策繼承了他的基業——這個把一代鴻儒名士王朗、華歆打得棄城而逃的“小霸王”,不僅僅繼承了他父親的僚屬和部曲,更是繼承了他父親的驍勇與智謀,一度被許都朝廷的儒林士苑視為“項羽再世”。孫策雖然只活了二十七歲,卻一舉開創了父輩所難以企及的功業——數年之內囊括了江東六郡,疆域拓展數千裡,鋒芒直逼許都周邊郡縣。曹操在發出“此獅兒難與爭鋒也”的慨嘆之後,密令郭嘉與陳登以最隱秘的手段終於讓他“猝然”遇刺身亡,這才遏住了他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