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頁)
比他自己累死累活的從現代運鹽到這北宋時空來,可就要高明的太多了。
原本解池造鹽沿用傳統老辦法,用人工、靠天時。每年春初鹽工入池。修畦淘溝曬鹽,排除硝泥,換肚子、整畦面,到八、九月結束。曬鹽結束後。打鬥窩、打畦子毫,整修畦埝。
解池北與汾河相接,南有中條山相隔,氣候暖和,溫度也較高。氣候風向對成鹽最有關係,有正南風正東風時,一夜就可結鹽,鹽花結晶,皎潔如編貝,正如解池流傳之諺語“南風一吹,隔宿成鹽”。
若得小雨,顆粒更鮮明,俗成雨水鹽;若雨多陽光不足,蒸發量降低,則鹽色青暗;若遇東北風、西南風,鹽花不浮,滿畦像煮沸的稀粥,味苦色惡,不能食用,只可刮棄畦外,等待風向轉變重新注水引種。
文飛本來還覺著這種辦法太過笨了,想搞那種穿越小說之中經常提到的曬鹽之法。只是親自試了一下,才知道大多數的穿越小說都是胡扯。
記得有本鼎鼎大名的穿越小說裡面,豬腳在四川改革井鹽,變成曬鹽。其實卻不知道,這曬鹽對於氣候條件有很大的干係。四川那塊的天氣多霧多雨,溼氣大,想要曬鹽,簡直和做夢一樣。
文飛跑回現代時空一查現代製鹽方法,頓時傻眼。這現代製藥方法需要大量的機械,需要真空罐,鍋爐這些。弄起來還是相當麻煩的。
還是這般土法制鹽要方便許多,只要有風就可以了。
關鍵是這風向對鹽池產量還有品質的好壞大有關係。所以解池不僅要供奉池神,而且還供奉有鹽風神。就是為了請神靈保佑,調節風向。
如今文飛親自坐鎮,那又是春夏季節,這鹽風神自然是相當賣力,日日吹來的都是東南風,曬出的鹽質量極佳。
文飛乾脆請趙佶下旨,將這池神一分為二,從洛陽陰司之中尋了幾個聽話的鬼仙,入主解池,成為新的池神。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
又把封鹽風神為薦寶侯,甘泉神為普濟公。又立下了關公神廟,還有那解州陰司的城隍,這些解州解池附近大小神靈,盡數歸於鬼帝大尊的管轄。
這還不算,古代那解鹽運輸也是一個大大的難題。
都以麻袋裝運,經騾馬大車運到晉陝豫三銷區,長途輾轉,那麻袋縫隙極大,往往混入雜質。再加上沿途那些腳伕偷賣,摻沙拌土,白鹽變黑鹽,汙穢不堪入食,須用清水沖洗後而食。沿途住店還有偷盜現象。(未完待續。)
第五十三章 太歲元辰殿
這些都被文飛給鐵腕整治了,文飛雖然不可能去現代弄幾百萬只塑膠袋來,也用不著這麼麻煩。很多技術上的難題,其實完全就可以由管理上來解決。
有文飛這個大天師坐鎮,又殺了那麼多人頭,讓所有人都看到那些人在陰司鬼獄之中受苦。再加上工錢這些都及時不拖欠剋扣,自然的最大程度的減少了這些問題。
是以文飛坐鎮沒幾個月,那鹽池產出的鹽就變了個樣子,不僅產出的鹽變白了不少,而且價格也都降低了一大半。
原本賣到幾十文一斤的鹽巴,就降低到了十幾文一斤。朝廷鹽稅收入反而多了不少。只此一項,便是惠及百萬計的百姓,功德無量不知道給文飛增加了多少功德。
只是對付那西夏青白鹽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出效果的。怕是還要等到過幾年,才能初步見效。只是對付西夏青白鹽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功的。還需要慢慢等待。
這樣一來,文飛的小日子可就過的相當愜意,沒事的時候優哉遊哉的在北宋和那些道士們耍耍嘴皮子,編訂一下道書。
再要不然,就是跑到現代各處去瘋玩。反正本天師現在有錢,卻是大款,又有哪裡不能去的?
“此地據說是供奉的道家祖師赤松子,不過本地人向來稱呼為黃大仙。說起來,這黃大仙,又哪裡有赤松子威風了?”
文飛自己在心裡吐槽。他沒有穿著那麼一套拉風的道袍。換上了平常的裝束,無非也就是體恤和牛仔褲而已。走在這麼多的香客之中,可以說完全不起眼。
說起來。文飛這號人物,就算旅遊也要跑到這種宗教場所來。明珠此地的黃大仙祠,太過出名。號稱是最漂亮的道觀,文飛早就想來看看了。順便取取經,到時候自己那神霄天宮也這般搞法。
以這黃大仙祠的外表看來,在見慣了古典建築的文飛面前,也不過普普通通而已。規模也不是太大。也看不出這最漂亮的道觀的名號是從何而來。
倒是此地居然按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