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玉虛宮後,發現這玉虛宮外面看著毫光沖天,瑞氣千絛。可走入裡面後才發現,宮內與宮外看上去完全是兩碼事。內裡,空蕩蕩的,除了幾十根盤龍大柱,就只有高低不同的白玉階。
明玉進入玉虛宮中,一邊走一邊鄙視三清。這三人毫無美感,連些裝飾都沒有。就算別的沒有,弄一些布幔,也比空蕩著好啊!心中對三清腹議著跟在玉清身邊,走入內殿。
內殿之中比起外殿好上不少,至少還有幾個蒲團跟案几。五人一一坐下後,玉清元始招來一位白衣童子,讓他出去摘李杏送來給貴客品嚐。
“上次明玉道友上不周山,我等四人一同說法論道,頗有收穫。如今二位初臨玉虛宮,何不再暢論道法,共遊天外天!”
“玉清道友此話,正合貧道所想。閉門獨修,終究成就有限,還要一同論證道法,以為相佐!”鎮元子極為願意怕。他突破入成道之境後,對天道理解感悟從沒有與人交流過,如今五人相聚玉虛宮,正要一一佐證。
明玉也極為贊同玉清道人的提議,洪荒中修士所修道法,多為自悟。難免有所疏漏破綻,或走入左道。與人相互印證之後,察缺補遺,讓道法更回圓滿,比自己一個人要有效果的多。明玉可不覺的得自己創造領悟的道法就完善無疏,尋友訪道,與人相互論證自己的道法,這才能不斷進步。
深化開放,才能與時俱進。道祖還沒有講道,修行過程中就要小心翼翼,萬不能出一點差錯,不然以後再想回歸正道就晚了。如同一道命題,提出自己的論點,再論證是否正確。這論道說法就有點像是命題作文,明玉把自己對天道的領悟錄為太陽真經總綱,再說與眾道,此乃說法。眾道以總綱闡述自己對太陽真經的理解,相互辯論,這就是論道。最後得益的當然就是明玉,等於別人一同與他完善自己的道法。
先以主人家為先,太清道法,玉清道法,上清道法。這三部道法,明玉早已經熟知,其中對天道的闡述,早被錄入太玄陰陽神鑑之上。鎮元子的先天乙木道,在他成道後,明玉是第一次聽說,也不管對錯,把所有人對這部道法的理解領悟錄入神鑑之上。這才輪到他講敘太陽真經,五人這般一番論證,足足過了千年。
五人正閉目消化這一千年所得,一位白衣童子走入內殿之中。向三清跪拜行禮,“拜見三位老爺,杏子熟了。”元始天尊聽到這話後,突然睜開眼睛,“山外是否有人?”
白衣童子聽到元始天尊忽然問到山外是否有人,讓他奇怪不已,這杏子熟了與山外是否有人有什麼關係。再說他一直守在杏樹下,怎麼可能知道山外是否有人?兩眼疑惑的望向元始天尊,卻沒開口詢問。
第六十二章 廣成子拜師三清宮
“山門之外現如今正有一人,你且去看護一二,但不可現身,也不可讓他發現你,任由他去留隨意,我自有決斷。Www;”元始天尊對白衣童子交待完後,再次閉目神遊物外。殿內五人合都是道行高深,雖說元神外出,可萬里之內一應動靜俱可顯於心神之中。對崑崙山外怎麼可能沒有發現,只是元始天尊已有斷定,他們也不好干涉。
明玉元神一掃山外之人,就發現正是當初與自己偶然相遇的廣成子。心中有些不解,當初他指點兒廣成子去不周山拜師,沒想到三清早已搬家。如今他又是怎麼找到這裡來的,這千年來廣成子看來並沒有虛渡,已經突破太乙天道,達到太乙天仙的道行,修行速度到是很快。
嘴角微微一笑,明玉再次元神歸於虛空。大殿之中眾人表情不一,只有三清面見喜顏。說起來廣成子也是倒黴,遇到明玉後,想要拜他為師,可明玉覺的他與自己並非有緣。就指點他去不周山尋找三清,廣成子也是心中歡喜,雖沒有聽說過三清的名諱,可總覺的明玉不會騙他,這三人定是有大神通,**力。一路艱辛,不知遇到多少兇險,最終到達不周山。
在不周山與一妖神爭鬥,全憑明玉送他的落魄鍾,最終才得以逃脫,也知道不周山早被妖族佔據。三清更是數千年就搬離,多方打聽後,也沒人得知三清搬到哪兒了。心情低落之餘,便打道返回九仙山。太乙天仙,已經可以感應天機,廣成子道行進入太乙那一刻,心神一時恍惚,覺的西南方應有自己一段機緣,最後半途折向西行,來到崑崙山。
此時,三清正與明玉鎮元子以元神探索天外天,尋找感悟。崑崙山玉虛峰,詳光慶雲,金光奪目。廣成子一進崑崙山地界就看到了,心下一陣歡喜,架起雲光向玉虛峰飛來。不過玉虛峰有太清道人佈下的八卦陣,怎麼可能讓他透過。一時無奈的廣成子,只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