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3/4 頁)
保佑兒臣別丟了那枚玉佩才好!”
詩會向來有押注,賭最後選出的奪魁詩作,賭注不大,不過是為了助興罷了。
聽他說得風趣,德明帝爽然一笑,道:“要不你告訴朕你押的是誰,朕替你做個弊可好?”
“父皇若是有這樣的心思,應該悄悄跟兒臣說,咱倆正好選個冷門的,通殺,到時候兒臣也能分您一半彩頭。現在您當著大家的面說出來,叫兒臣還怎麼好意思當眾作弊?只能祈禱兒臣有您一半的眼光,別輸得太慘不忍睹就是老天保佑了!”趙廷熙唉聲嘆氣地道,七情上面。
蘇陌顏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位五殿下,顯然比三殿下趙銘熙能言善辯得多,而且心思也活絡得多,處處都迎合著德明帝的心思,不住地討好,卻又不顯得刻意。
德明帝神色更加開懷,接過那一摞詩作,一張一張看了起來。
閔淑妃見自家兒子討得德明帝的歡心,欣慰一笑。
知道這次蓮花詩會德明帝也會駕臨,自然能夠猜到詩作要送交德明帝御覽,因此眾人的詠荷詩不是歌功頌德,就是表現自己的高潔和志向,期冀能夠被德明帝看中,一飛沖天。因此,德明帝看著這些阿諛逢迎,心中一驚有些不耐煩。
就在這時,一張宣紙映入眼簾。
首先引起德明帝注意的,是那一手清癯秀麗的書法,自成一家,看著格外賞心悅目。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既不抒懷,也不詠志,更沒有歌功頌德,表露忠心,只是單純地寫景,詞句秀麗清雅,卻又通俗易懂,最後兩句既是寫實,又蘊含著某些世事俗理,在一眾陳詞濫調的歌功頌德中,格外令人眼前一亮。
德明帝抽出這張宣紙,看了看署名,問道:“這個趙堯崇是誰?”
“回父皇的話,是今年秋試的舉子。”趙廷熙笑著道,“兒臣也覺得他這首詩寫得清麗,沒想到也能入父皇的法眼,看來兒臣還是學到了父皇的幾分英明的!”
德明帝失笑,又隨意翻看了後面的詩,道:“就是他了,宣進來,朕想見見他。”今年有科舉,如今秋試在即,他故意將這場蓮花詩會辦大了,也不無從天挑選幾個人才加以提拔重用的意思,這個趙堯崇文采可以,接下來就該試試他的見識和人品。
趙廷熙應聲,很快就將趙堯崇帶了進來。
那是個將近四十的中年人,容貌端正,穿著一身青布袍,布料並不貴重,卻洗得很乾淨。初見帝王,他顯然有些戰戰兢兢,身體繃得像一張張滿了的弓,跪倒在地,道:“青州舉子趙堯崇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聽到“青州舉子”這四個字,蘇陌顏心中一凜,目光轉了過去。
“看你詩中寫著小荷才露尖尖角,朕還以為該是個鋒芒畢露的年輕人,沒想到你已經將近四十。這麼說,你不是小荷,該是一枝老荷才對!”德明帝雖然是開玩笑,但這人的年紀的確也讓他有些意外。
不過也好,年輕人雖然鋒芒畢露,卻不如這四十左右的人對功名利祿更有執念,若這是個可用之才,他提拔了他,趙堯崇必然會感恩戴德。
趙堯崇深吸一口氣,道:“幸好學生是老荷,若是小荷就糟糕了。”
“哦?這話怎麼說?”德明帝問道。
趙堯崇一本正經地回答道:“皇上未賞早荷,卻賞的是晚荷,恰恰學生不是小荷,卻是老荷,豈不是正好應景?”
“哈哈哈哈,說得好!”德明帝哈哈哈大笑,轉而問道,“剛才聽你說,你是青州人士?怎麼會出現這次蓮花詩會上?”
趙堯崇略略放鬆,答道:“回皇上的話,學生正是青州人士,原本應該在客棧落腳的,恰巧偶遇工部尚書穆大人,穆大人聽聞學生是青州人士,又家境貧寒,便邀學生在穆府暫住,攻讀詩書,等待應試。這次蓮花詩會,也是穆大人讓學生前來,說是能夠認識一些同輩中人,彼此交流,增進見識。”
“原來如此。”德明帝點點頭,他也知道,工部尚書穆青鴻曾在青州任刺史,當時青州因為受到定王叛亂的影響,百廢待興,正是穆青鴻助學修路,墾荒屯田,漸漸使青州恢復了元氣,因此,這位工部尚書對青州有著一份特別的感情,自然會援手青州的舉子。
旁邊李倩敏忽然插話道:“咦,你是青州人?這麼巧,我姑父也是青州人士,不知道這位公子家住哪裡?說不定還認識呢?”
她也知道此刻插話不妥,但蘇錦玉既然不能指望,那就只有想辦法為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