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言小組研究一番,開口道,“妹妹這麼早過來,可是還有其它事?”
十七娘眼睛一亮,露出一個小小的笑來,“正是,可否請姐姐屏退左右?”她也遞個眼神示意自己的丫頭退下。
崔清正好奇著,朝林媽媽道,“林媽媽,勞煩你盯著點院子裡的丫頭小廝們,馬上就要換院子了,正得約束下人才是。”
林媽媽意會,領著香墨胡兒退下。
見屋子已無閒人,十七娘坐近了些,道,“十三娘姐姐,四哥有話想問你。”
原來,後山那具女屍,乃是長安一位富商的女兒,喚作週五娘,前些日子去大興善寺上香,當天晚上沒有回來,連帶著丫頭一併失蹤,周家就這一個嫡女,當即求爺爺告奶奶,也不知攀上哪門親戚,繞來繞去,竟跟同為五姓七家的王氏扯上些許關係,五姓七望聯姻多年,向來同氣連枝,加上崔四郎與盧氏子弟正好碰上此事,便知曉得多一些。
“既是在大興善寺失蹤,怎不在後山搜尋?”如果他們搜過那片,也輪不到崔清發現那具屍體了。
十七娘眼睛愈發明亮,她低聲說,“卻是周家所說,當日午後,週五娘在自家胭脂鋪買過胭脂,記在賬上,那胭脂鋪卻是在他們的住宅宣平坊內,有賬本為證,是以他們便只顧著搜尋宣平坊附近。”
[唐代除了東西市,坊內也可以做生意,]研究小組解釋道,[從長安志的記載和地圖來看,宣平坊離靖善坊相當遠,大概五公里,走路要一小時。]
“可曾尋得兇謀?”聽到這裡,崔清也好奇地問道。
十七娘搖搖頭,“據說,週五娘乃一刀斃命,官府只道賊人作祟……”
崔清嗤笑一聲,打斷了她的話,“若是賊人,”頓了一下,慢慢道,“為何不將腕上鐲子拿走?那玉釧水頭十足,定能當個好價錢,且一刀斃命,尋常人……。”這幾日她閒來無事,思考這案子,拿來練口語,能說個七七八八,不過到這裡,她已不知後面的話用中古漢語該怎麼說了。
十七娘連連點頭,“盧家表兄也是這麼說的。”
“那他後面怎麼說?”崔清問。
十七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只說,尋著週五孃的丫頭,便真相大白,可偌大一個長安城,豈是如此簡單便能尋著的,不良人尋了數十日,皆不見那丫頭的身影,許是四郎急了,竟讓我來問你,看有何辦法能將那丫頭抓到。”
“他最愛摻合這些事了,”十七娘抿著笑道,“阿孃不知說了他多少遍,只不見改,見他不曾為非作歹,只好隨他去了。”
崔清又是笑又是嘆,道,“四兄未免太看得起我。”
作者有話要說: 越來越遲,明天一定要早一點寫
第13章 竹林
一名女子死於大興善寺後山之中,此事限於大興善寺住持的請求,沒能徹底流傳開來,不過,該知道的都知道了,這數十日,寺裡驟然少了許多進香的女眷,或許只有抓住兇手才能慢慢迴歸平常的水平。
為了儘快抓住兇手,大興善寺不惜給官府施加壓力,可惜,在大唐這缺乏偵查手段的時代,出現幾個善於破案的人都值得在史書上記一筆,破這一起無頭無尾的案子又談何容易。
“七郎可在家中?”不良人劉華問向盧府小廝,自從一次謀殺案件受盧絢指點迷津,他便時不時過來拜訪,反正盧七郎素有才名,請教他並不可恥。
小廝指點方向,“郎君正在亭中彈琴,循著琴聲過去即可。”
劉華洗耳傾聽,果從竹林中傳來錚錚的樂聲,竹葉颯颯,鳥雀喳喳,那琴聲彈的是孔仲尼所創《幽蘭》曲,原該清麗悠揚,哀而不傷,然他耳邊的曲音卻透著股陰鬱和消沉,聽得人心頭煩亂,恨不得將琴搶來。
盧絢乃盧氏長房嫡子,他十五歲時下考場,博學宏詞科、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皆第一,又中案首,堪稱驚才絕豔,只是,雖然他外表風華清萃,內裡卻是性情古怪,興起時擊鼓作歌,放浪形骸,興盡後哪怕親近之人有違於他,不必多說,當即翻臉。
即便如此,仍有名士大儒贊他性真情純,率真灑脫,有“魏晉風流”,劉華每每聽見此種言論,總忍不住在心底嗤笑。
他急匆匆穿行翠綠竹林,繞過一汪碧幽青潭,只見疊石之上,白石亭子聳立,上覆青苔藤蔓,延伸到石亭柱子上,亭內三面懸掛竹簾,簡單粗陋,別有風味,依稀可見兩個人影。
他三步並作兩步,沿石頭上砌出來的臺階快步走入亭中,迎面而來一股淡而冷冽的木香,裡面除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