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程剛那個沒長心的都能不想回家,師孃得多威武啊。
對於師孃的心情他能瞭解些,你想啊,一個古代土生土長,觀念根深蒂固的人,她怎麼受得了女兒叛逆成這樣,雖然程慧娘一直在重新整理師孃的底線,但是這次絕對超出她的預期了,當然作為母親更多的只會是擔憂女兒的安全吧。程慧娘這次真是太過了,林亦眨巴眨巴眼睛,最最主要的是還把他的錢都拿走了。。。
等林亦回家都下午了,隨便吃了點剩飯,把晾曬的東西又翻了翻,休息會後,楊雙柱、李二牛、劉長根、鄭安生、江南他們來了,昨天告訴他們這個時間來,和他一起培育枸杞樹苗。
林亦讓他們進來,很嚴肅的對他們說:“這幾天你們來跟我一起培育枸杞樹苗,我會從怎麼選種一直到種植,我都會詳細說明,有不懂的可以問我,但是我希望你們把我說的話,不要改變意思,傳達給村裡的其它人家,把我教給你們的,不要改變步驟的教給村民,這是我希望你們能做到的。”
看到其他人都點頭示意明白了,林亦開始教他們怎麼選種,怎麼育苗,怎麼種植,到最後的採收,晾曬,講的很詳細,這幾個人也學的很認真,這讓林亦很高興,晚上留他們吃飯,一直忙到晚上九點才讓他們回去,明天起早在來,他在講些注意事項。
☆、第 26 章
新安村村民整整忙碌半個月,才把荒地整理出來,這個時候可以說每家每戶,都是全家齊上陣了。
等地整理好了,林亦他們也把枸杞樹苗培育出來了,按照一畝地300株枸杞樹苗種,林亦算了下,這樣最少能成活200多株枸杞苗,如果成活的少,春耕時還可以種植,這樣就保險些,畢竟不能讓大家白忙活了。
需要提的是他發現這裡,里正的兒子江南竟然學的最快,腦子活絡,而且還懂得思考後變通,不懂就問,所以林亦也很願意教他,沒有一個老師會不喜歡勤奮好學的學生,林亦也不例外,他對江南很看好,知道他上過兩年學認識字後,還在書房找了本,關於果樹種植的書給他,希望能給他啟發。
當然林亦也會跟他說,以前看過遊記裡有人提過,不同的樹枝接在一起能成活,江南聽了竟然兩眼放光,低頭思索起來。
希望這小子以後真的能琢磨出嫁接技術來,這會對整個古代農業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畢竟這塊他不懂,除了隻言片語也給不了他太多提示了。
等枸杞樹苗都種到地裡後,林亦家也該秋收了,他家地裡莊稼成熟的早,村裡的地還要20多天後才能開始收割。
事先林亦通知了李二牛讓他通知李大牛來他家幹活的時間。
他今年種了5畝麥子,先讓李家兄弟把麥子收了,他昨天就把院子裡的所有吃的東西,已經全部被他收起來了。
唉,在古代農村除了一樣不好,剩下的對於林亦來說什麼都好,空氣好、水好、人也好、有點力氣,在動點腦子,活的就能挺好的,對於林亦這種喜歡平淡生活的人,簡直是哪哪都好。
除了一樣就是秋收時給麥子脫粒,這也是他對現代農村最懷念的地方!
林亦真的忍不住在心裡吐糟,這裡給麥子或者稻子脫粒用連枷或磙,連枷就是一根木棍,頭上按個帶轉軸的木拍子,舉著木棍木拍子會一下一下的打在要脫粒的麥子或稻子上,林亦第一次用這東西時,腰和後背痛了整整半個月!這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讓他現在想想,都能感到一陣腰痛。
而這裡的農民家裡沒有牲口的,只能用這種方法給麥子或稻子脫粒,他在一本前朝遊記裡,看到形容用連枷的詩歌,(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你能想象舉著這個,一下一下打一夜是什麼情形,反正他有種想死的感覺。
後來林亦跟村裡人,瞭解給麥子或稻子脫粒的工具還有磙,他就馬上去鎮上買了個,反正他家有牛。
這個比連枷有人性多了,但是家裡必須要有牲口,磙是中間粗兩頭略細的石頭圓柱;裝在軸架上;用牲口拉著碾壓地上的麥子或稻子,這樣來回碾壓,麥子就會脫離麥殼。
現在他家用的就是磙,林亦先把磙套在牛身上,等李家兄弟把割好的麥子,先拿一部分到曬場上,他先用磙碾壓,這樣會快些,麥子最怕雨天,看今天天氣挺好,但誰知道它什麼時候變臉啊。
現在村裡家裡有牛的沒有幾戶,耕地還是主要靠人力,一是燁朝對耕牛是有管制規定的,不可隨意宰殺,生老病死的要到牧畜所報備,太老不能耕地的牛和病死的牛牧畜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