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2/4 頁)
可能跟安祿山有勾結了。
當然,哥舒翰並不知道這道聖旨竟然是一個陷阱,如果知道了也不難解決,派兵出戰是吧,反正聖旨上又沒明示派多少兵馬出城,隨便派幾百人出城意思一下,完全可以交差了。
可惜哥舒翰並沒有這麼做,他對大唐忠心耿耿,日月可見,不必遮遮掩掩的。
探子回到京城,將哥舒翰抗旨不尊的訊息稟報給了李隆基。哥舒翰真的抗旨不出戰,與安祿山真的有勾結?李隆基心裡開始動搖了。當然,哥舒翰畢竟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到底是不是真的跟敵人有勾結還很難說。
第二日,李隆基再下了一道聖旨前往潼關,命哥舒翰率軍出城與叛軍出戰。
哥舒翰並不知道皇帝這是在試探自己的忠心,他以為李隆基發神經了,仍是抗命不出戰。因為之前有過類似的情況發生過。李隆基自愈千古一帝,他就是喜歡在後方指手畫腳,顯示自己的武功才能。
哥舒翰已經不聽朕的命令了,李隆基很震驚。他又下了第三道聖旨,這是他最後的通牒。
皇帝在後方頻頻的催促,哥舒翰無語了,他以為李隆基真的昏庸到極限,已經到了分不清形勢的地步。他親自寫了一封信,將眼前的形勢,和出城與敵軍交戰的利與弊詳細的寫到心裡,希望李隆基能明白,乞求收回成命。
但是,哥舒翰越是解釋,越不出戰,李隆基越是相信哥舒翰真的與安祿山有勾結了。一個固執的老人在後方疑神疑鬼,頻頻試探,一個覺得委屈不已,心裡憤怒異常,就表現出消極的意味。可以說兩人已經進了一個死衚衕,完全沒有想到這竟然是敵人的陷阱。
這時候,李隆基已經認定了哥舒翰一定跟安祿山有勾結,他一邊集結了更多的援兵,準備圍剿哥舒翰可能的反叛,同時下了一道聖旨,若是再不出戰,就提頭來見朕
歷史上雖然改變了,但是哥舒翰還是沒有改變被李隆基逼出城迎戰的命運。
這道聖旨已經下得死了,李隆基逼他上絕路,哥舒翰感到畏懼了,現在還能怎麼樣?
李隆基很憤怒,哥舒翰感到很淒涼,而他們的敵人安祿山笑了,因為唐軍要出城決戰了。
每天薄暮時分,潼關的烽火臺就會點燃火炬。火光一直照映到三十里外,那裡的烽火臺見到潼關的火光,也會點燃火炬。
這樣,每三十里為一站,點點烽火從潼關一直延伸到長安。在夜色中,就像一條細長的火龍。
——這就是平安火。只要長安能看見遠方烽火,就說明潼關安然無恙。從戰爭開始,平安火每天都傳到長安,從無間斷。
但在六月九日,它忽然消失了。
沒有人知道怎麼回事。遠方的天空一片漆黑。
李隆基站在樓臺上,久久地望著東方。紫色的太陽已沉入大地,月亮旋風般升在天空,披掛著千萬顆星辰。
但是始終沒有火光。
李隆基感到冰一樣的寒意。那是恐懼,石頭般沉重的恐懼。哥舒翰出關五天,潼關忽然沉默不語,就像被大地吞噬了一般。
他第一次模糊猜到了真相:就在此刻,他的大唐帝國正在崩潰之中,哥舒翰主動出戰或許是一個錯誤。
但過去幾天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他還不知道。——但他很快就會知道。
哥舒翰率領的十萬大軍出關後,大步挺進叛軍伏擊圈。他們被困在一個峽谷裡,敵人從山上拋擲滾木巨石,唐軍陷入混亂。哥舒翰硬撐著年邁的身體,拼命發起衝鋒。無奈敵軍太強大,他們就是無法突圍。午後颳起了大風,安祿山的部隊點燃了幾十輛草車,阻塞峽谷的東出口。漫山遍野的濃煙,滾滾向唐軍撲來,隊伍開始互相沖撞,自相殘殺。混亂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安祿山的騎兵繞到唐軍背後,發起衝鋒。於是,一切都結束了。
——峽谷裡到處是面目模糊的死屍。十萬的軍隊全部崩潰,只有八千人逃出戰場。這就是整個戰局的真相。
——敵軍尾隨而至,一舉拿下潼關。阻擋他們幾個月的鐵門再也不存在了。這就是事情的真相。
潼關淪陷了,長安徹底暴露在叛軍的獠牙下,安祿山的部隊即將向長安衝刺,大唐帝國要完了
。。。。。。。。。。。。。。。。。。。。。。。。。。。。。。。。。
大唐得道三百七二章大戰背後(正文)
' '
三百七三章 崩潰
天寶十載六月九日,潼關失守了。(瘋狂看小說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