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第1/4 頁)
隨後,另一位名將哥舒翰老將出馬,指揮潼關大軍與叛軍對持了半年多。
從十二月到第二年五月,哥舒翰的軍隊始終不出潼關一步。安祿山的軍隊也始終未能踏進關門一步。安祿山的長子曾率精銳進攻潼關,結果鎩羽而歸。無論哥舒翰如何衰朽,他還是成功地守住了關門。
在此期間裡,整個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安祿山的鐵騎一度所向無敵,橫行大河南北。但此刻,他的弱點終於暴露出來。安祿山大軍被扼守在潼關之外,無法摧毀長安政府。而他的大本營——范陽,又在兩千裡之外。他的側翼過長,很快就陷入困境。
大唐帝國除了派哥舒翰扼守潼關外,又放出了一隻雄獅——來自西北的朔方軍團。朔方軍翻越太行山,直指安祿山的范陽老巢。三個月內,它連獲兩次大捷,斬殺了數萬敵軍。范陽岌岌可危。
——安祿山的大燕帝國已經被橫腰切斷。
安祿山從一個征服者,慢慢變成了困在中原囚籠裡的病虎。
唐帝國已經熬過了寒冬。希望又像春草一樣,茁壯生長。只要再堅持一陣,安祿山就要做出抉擇:要麼撤退,要麼崩潰。如果這樣,未來的歷史將徹底改寫。755年的大叛亂將只是帝國的一段插曲。
命運的天平緩緩地、堅定地向著唐帝國傾斜。
然後,在某一個瞬間,命運之神忽然改變了主意。
長安。
大明宮深處,響起一身憤怒的叫喊:“他為什麼不出兵我要我的洛陽”
然後是一陣竊竊私語。
這個叫喊將毀滅潼關的十幾萬大軍,顛覆大唐帝國的國運。
還是唐玄宗。他現在既衰老,又固執。他認為安祿山力量已經枯竭。那為什麼不出兵?為什麼不去光復洛陽?為什麼不和朔方軍團夾擊安祿山?
偵察明白的顯示:敵人在陝郡方向只有四千兵馬。那為什麼潼關大軍不主動出擊?
唐玄宗憤怒地問大臣道:哥舒翰在等什麼?
哥舒翰打仗經驗豐富,他當然知道自己在等什麼。叛軍在關外確實只有幾千兵馬,但全部是騎馬。行軍速度來去如風,用大唐的步卒追擊敵人的馬屁股——這不是在找死(屎)嗎?
之前,唐玄宗任命他指揮軍隊,其實是一個錯誤。哥舒翰此時已經老了,又疾病纏身,沒有精力去統御十幾萬大軍,也沒有信心去組織野戰。如果高仙芝和封常清還在,大唐帝國的命運將大不相同。
但哥舒翰頭腦依舊清晰。他知道自己的弱點,也知道手下軍隊的弱點:它是拼湊出來的大軍,凝聚力不夠,戰鬥力也遠遠不如安祿山的鐵騎軍。用它牽制叛軍綽綽有餘,但要和安祿山決戰則辦不到。
因此他的思路很簡單:等待——等待朔方軍團兵圍范陽;等待安祿山緩慢崩潰。
朔方軍團指揮官郭子儀也這麼想。他和哥舒翰都上過許多奏章,指出:在這個關鍵時刻,決不可輕動。哥舒翰一旦出關東征,整個帝國將面臨不測之險。八百里秦川再無屏障,帝都長安勢必傾覆,當前形勢將急轉直下陝郡四千兵不過是誘餌,那裡一定設好了伏擊圈。郭子儀說一句斬釘截鐵的話:潼關出兵,有戰必敗
但是唐玄宗根本聽不進去。他當年不理解高仙芝為什麼撤退,現在同樣不理解哥舒翰為什麼不出兵。他在皇宮裡咆哮:他等了半年了,他還要等多久?
他的吶喊一直傳到了潼關。他處決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唐玄宗的第一個錯誤。讓一箇中風后的老人來指揮軍團,這是他犯下的第二個錯誤。
這兩個錯誤都可以彌補,但是他又要犯下第三個錯誤。這是最後的、也是最致命的一個錯誤。
——他派出了一個又一個使者去潼關,傳達同一個旨意:馬上出關,光復洛陽
哥舒翰畏懼了。就在他的腳下,兩員大將被一道聖旨就地處決。唐玄宗現在年老昏聵,誰知道他會做什麼?下一個聖旨會不會就是取他哥舒翰的首級?
哥舒翰還在做最後抗爭。他接著給皇帝寫奏章,乞求收回成命。回答他的是一封充滿殺氣的敕書:“再拖延不發,國法俱在,朕也無法徇私”
陛下為什麼逼他出關,為什麼逼他出兵,哥舒翰徹底崩潰。
這封信毀滅了哥舒翰最後一線希望——也毀滅了帝國最後一線希望。
大唐帝國的命運在這一瞬間註定了,哥舒翰主動出兵,也意味著失去了主動權,戰敗無話可說。
關閉了六個月的潼關,開啟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