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人人都知,這是周王藉機在報復鄭伯當年的圍城割麥之辱,背後好生議論了一番。
鄭伯含恨帶羞,第一個悻悻離開了洛邑。
周王得到鄭伯受辱而去的報訊,終覺出了一口當年的惡氣,正當洋洋自得之時,有一騎快馬遠道而來,抵達洛邑的南城之門,被門人阻攔後,對方自稱受沈侯所派,日夜兼程趕來洛邑,為的,是傳達來自沈侯的求助書。
大半個月前,周王開始為臘祭之禮做準備的時候,沈國遭楚攻伐,沈侯一邊苦苦支撐守城,一邊派遣使者來向周王求救,懇求周王能如前次解救曹國之難那般助力沈國,令其免遭楚國荼毒。
☆、第55章
楚國於去年敗於穆國之後; 楚王心有不甘; 一是為了更加穩固防備,二來; 楚王早也有遷都之心,趁機將國都遷往楚境腹地,與此同時,楚王加緊厲兵秣馬,動員士氣,終於到了如今; 時隔一年之後,趁著周王舉行臘祭的機會,興兵北上; 意欲攻下楚國北上中原所遇的阻礙之一沈國。沈國本不算弱; 奈何楚國有備而來,出動戰車八百乘; 兵力超過十萬,氣勢洶洶; 勢在必得,沈侯雖苦苦支撐; 奈何不敵,就在信使還在路上的時候; 沈國便被楚國攻下,成為繼附近的息、樊、黃等國之後,又一個被楚所吞的周室分封之國。
當日; 這個訊息就傳開了,一些還沒來得及走的諸侯又停下了腳,對此議論紛紛,等著看周王的下一步動作。
楚的北上蠶食之路,雖進展緩慢,但這些年來,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強大和毫不遮掩的野心,令眾多的諸侯倍感不安,尤其那些封國之地靠近楚國的諸侯,對此反應更是巨大,次日,便有道國、房國、柏國三位臨近楚地的小國諸侯齊齊求見周王,請求周王挾前次助曹國復國之威,再次以天子之名義,號召天下諸侯協同王師,南下伐楚,以遏制楚國不斷北上的狼子野心。
周王還沒表態的時候,晉國很快便站了出來。
就在沈國使者抵達洛邑後的次日,媯頤便求見了周王,表示晉國願出兵八百乘,助王師南下伐楚。
晉國既表了態,和快,道國、房國、柏國以及之前因得了周室之助而得以復國的曹國等國君也紛紛附和,願意出兵協同作戰,這數個國家,雖加起來總共也不過兩百乘之多,但併入晉國,總數達千乘至多,以一乘後隨百人計算,不計王師,便已有了十萬之數的兵力。
……
洛邑城中的國民,還沒從數日前那場盛大的臘祭之禮和對於王姬的婚事熱議中冷卻下來,便又立刻捲入了這場關於到底戰還是不戰的爭論之中。
周室對楚國的上一次征伐,還是將近五十年前的舊事了。那時,周室的聲望還能號召諸侯齊戰,諸侯即便不願,也只能發兵協從。
但即便如此,戰爭還是以周室的失利而告終。周室從此一蹶不振,而楚王則真正坐實了王的稱號,徹底不再將周室放在眼中。
周國國人沒有想到,時隔五十年後,周國竟然還有再次徵召諸侯組成一支千乘大軍與楚國一戰的機會。
王宮之內,周王這幾日因了此事,亦是寢食不安。
他已經連著兩個晚上沒有好好合眼了,此刻已經深夜,媯頤和齊翬剛離去不久,周王感到有些疲累了,但他的精神卻很是亢奮,毫無睡意,他依舊站在那張媯頤進獻的輿圖之前,目光看過一個又一個相鄰的城池,想象著不久的將來,王師揮戈南下,與楚人再決一戰的情景,年輕時候的那種豪情壯志彷彿再次歸來,他渾身的血液,慢慢地隨之沸騰了起來。
躍來求見的時候,他還依舊沉浸在幻想之中,十分興奮,看見躍,笑容滿面,招手示意他靠近,指著輿圖笑道:“知此圖何來?世子頤所進。據說齊翬為復國,這些年派了不少細作以行商之名南下入楚,終繪出此圖,莫說城池,便是連橋樑要塞都極是精確,得此輿圖,堪成利器啊!”
躍望了一眼,讚了幾句。周王聽出他有些敷衍之意,感到有些掃興:“怎的,你有話說?”
躍便向周王行了一禮:“兒臣確實有話要說。父王,以兒臣之見,此仗不宜打。”
周王一怔,臉色便慢慢地沉了下來,皺眉道:“何出此言?”
躍道:“此次沈國求助,與前次曹國情形有所不同。鄭雖號稱小霸,然國力終究有限,難以支撐長久大戰,又有公子緩為脅,故父王可從中轉圜,不費一兵一卒,便令鄭國退兵,救下了曹國。楚卻不然,去歲雖敗於穆國,但國力依舊強大,我大周雖號稱天子上國,然傾盡全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