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頁)
的稻種才算是重新回到了原本的軌道上,即使這高產的稻種不是什麼雜交到沒有種子的那種萬斤高產,可也是將近三千斤的數量,足夠讓米價下跌,也足夠讓所有人喜笑顏開。
人們常說穀賤傷農,可是在一條鞭法還沒有實施的時候,這時候交納稅賦都是實物,如此一來上繳的自然也是地裡的作物,那麼即使糧食價格再低,最起碼在高產的支撐下,這種地的人吃飯問題是絕對能解決的,只要有飯吃,還有什麼過不去的?沒有衣服穿?自己織布,或者直接以物換物就是了,唯一要買的或許就是鹽,肉這樣的東西,不過再便宜這米價也不可能不花錢不是,總能賣出去一點銀子,那樣的話,買鹽應該還是夠的,另外有了多多的米,那米糠自然也就能養雞了,有了這雞,自然也有了雞蛋,如此一來,葷腥也能有了,所以王大寶對於穀賤傷農的事兒,看的很淡,就是一文錢一斤,這高產還縮短了種植時間的作物,就能讓這些農人混上溫飽甚至有餘錢了。
真正吃虧的或許也就是那些糧商,還有那些往年靠著將公倉賣空換好處的貪官汙吏了。反正農民總不會太吃虧,甚至因為這個高產,很可能讓這些人家開始有人翻身。還有些因為自家田地種植的夠吃了,或許還會退了租,不在當佃戶,如此一來,王大寶想也許大戶們看看產量,再看看那逐漸少起來的佃戶,也會相應的減少租子,變相的將這個國家的土地利益又為百姓爭取了幾分。
真是殊途同歸,他想到自己在衛所做的事兒,越發覺得這高產糧食影響國家不是一星半點。你想啊,要是這些士紳們將追求利益的眼光從土地上移開,那麼是不是這土地兼併的事兒也會少一些?不兼併土地了,吃飽飯的人多了,糧食不用擔心不夠吃了,如此一來,將來農民起義的時間會不會往後推?
在一個,土地收入少了,那麼什麼來錢快?自然是海上貿易,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計程車紳在偷偷的進行海上交易了,雖然還沒有到後期什麼假冒倭寇的地步,可是既然已經開始了,那麼在利益的推動下,他們會不會加快?
而加快了進度之後,總有新興計程車紳階層沒能搭上船的,不像原本歷史上那樣,一點點滲透,隨後大家裹成了一團,外人無法打破利益結盟,甚至連心照不宣都不可能有,如此一來,他們怎麼肯罷休?爭執之下,最能解決的方案是什麼?自然是開放海岸,讓船自由出海,大家都能掙錢,這才公平,而能出海了,那麼市舶司還能少稅賦?
你說不可能?禁海是祖宗規矩?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什麼祖宗規矩不能破?就是真不能破,那些文人別的本事沒有,這鑽空子,找文字漏洞的本事總是有的,到時候還怕沒戲?對此王大寶覺得,根本就不用擔心這些,自有人去奮鬥終身的。
而他要做的,就是加快這個程序而已,只要這個過程加快了,讓他們沒有反應的時間,那麼一切就會在大勢上順著他的思路走了,至於怎麼加快?這個很簡單,一來是土地產出大大的超出所有人的預料,讓土地利益減小,讓糧食問題徹底不成問題,二來是加大海外利益的誘惑,讓更多的人在短時間裡都知道這上頭的龐大利益,並且將一些人家偷偷摸摸乾的海貿的事兒戳穿,讓他們享受一下什麼叫做羨慕妒忌恨,鼓舞人不甘心,不樂意,想要分一杯羹。
第一個已經在做了,第二個更簡單,他開始大肆賣出那些精美的西洋物品就成。這個他的成本更低,簡直就是太容易,太掙錢才對。
至於他往現代販運的東西,在明朝他還缺這個?除了亂七八糟的古董,還有什麼野味,野菜,中藥材,就是紙都能賣個好價錢,純手工的宣紙啊,還是各種產地不一樣的獨特品種,很多現代幾乎絕跡,失傳了工藝的紙張,能賣多少錢?弄上一本自己抄錄的,這個時代常見的,所謂的工藝秘方,估計到現代都能直接拍賣出一二百萬來。他還愁個啥?
王大寶新到一個位面,一開始總是忙乎,不過只要過上一年半載,立馬又開始悠閒起來,這都幾乎要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了,或許是他已經做熟悉了這一個流程的關係,這不是,正德年間,相對還算是太平盛世一般的光景下,王大寶不過是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放手了,那一片片相連的田地,滿滿的綠色,已經可是看到的收穫,就是最大的證明。
至於什麼惡霸,什麼劣紳,別人或者會擔心,會有被欺負的危險,可是王大寶頂著道士的身份,用道尊的名頭,用上天賜予的藉口,再加上自己治病的手段贏來的美名,已經足夠應付頭一年的危險了,沒有誰會不顧及神明,特別是在這樣一個封建迷信的環境中,也沒有誰會隨意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