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不少大人也想參加他這個演講班。
不是為了上學識字,就是為了鍛鍊自己說話的本事。
這其中也有一段小插曲,沈伯謙這李家坪演講小劇場開了小半年的時候。
有次幾個學生湊沈家的車去縣裡賣山貨。
在村裡天天見還不覺得,一到縣裡,這幾個半大孩子的不同就顯現出來了,比同去的幾個大人都能幹。
人家來看東西買東西,說的頭頭是道。
比起那幾位只知道說價錢的大人可是強上不少,再加上幾個人總能十分恰當的誇一誇買主。
這半天賣下來,幾個人起碼每人多掙了二三十文。
要知道,他們每人一共也就是買個百來文錢,這幾個小孩,不得了啊!
這可是眼見的好處啊,他們幾個去年上縣城,還話都不敢說呢,這才跟沈先生學多久?
個個都成了小先生了!
這回去村裡一說,立刻就有人有想法了,這上學咱是年紀大趕不上了。
可這說話,咱總能跟著學學吧?
尤其是里正李思才對此事十分看重,畢竟,這要是教出來,他們李家坪的人出去都能比別村的人高上一頭。
沈伯謙倒是無所謂,一群羊是趕,兩群羊也是趕,差不太多。
所以,李家坪私塾又多了個編外的演講班。
沈伯謙開這個班也有鍛鍊學生的意思在裡頭,因為這個班名義上是他來帶,其實都是那些學生們來講。
反正都是講故事嘛!誰說還不一樣。
至於這些大人能學到幾成,就看他們自己的努力程度了。
畢竟,他們的脾氣秉性都差不多已經定型,要徹底改變,可能不大。
但即便如此,不少人在接人待物方面還是有明顯改善的。
沈伯謙在李家坪的聲望也是越來越高。
他也十分厚道的推出了第一個長篇故事——西遊記來回饋廣大村民。
雖然書他就看過一次,記得不是很全。
但好的是,電視劇年年洗腦,還是印象十分深刻的。
這真是不得了,隔壁村都拖家帶口的來了。。。。。
總之,沈伯謙在李家坪的日子是越過越舒心,越過越自在。
平日裡,就是教教學生,自己讀讀書。
家裡的事兒根本不用他操心,姥姥姥爺,楊大爺,徐大姑基本全料理了。
姥姥姥爺如今已經徹底把沈家當成自己家了。
沈伯謙為了讓二老心安,親口許諾,等他娶妻生子,必定過繼一個孩子到陳家名下。
這下子,老兩口徹底沒了會陳家坳的想法,安安穩穩的住了下來。
而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徐大姑跟楊大爺認了乾親。
做了楊大爺乾女兒的徐大姑,待楊風和楊小妹跟自己孩子也差不多了。
當然,這期間劉近南也不時的回來找他討教棉紡工具的一些原理。
不過一年過去了,這段時間他來的越來越少。
但捎信兒給他的頻率卻越來越高。
所以沈伯謙對劉家布莊的發展也十分了解,知道他們做成了這個,做成了那個。
織出了這個花色,試出了那個花色。
也知道,劉家推出的第一批三稜布和藍印花布,口碑銷路雙贏。
一上市就銷售一空。
上次來送信的趙福說,如今都有外地商行直接住在青州劉家大宅附近,就等著拿貨。
三稜布和印花布都已經被預定到明年年尾了!
這倒不不出乎沈伯謙的預料。
畢竟當年黃道婆憑著一己之力,改進棉紡技術,讓“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
甚至在她去世以後,她所在的松江府也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
所有才有松江布“衣被天下”的美稱。
如今劉家的優勢更盛於她,成就自然也不會低到哪兒去。
這還只是個開始呢。
想到這裡,沈伯謙不由得發起愁來,這棉紡自己又有了三成利,根本沒地方花呀。
想了很久,沈伯謙覺得還是聽劉伯伯的,就買地嘛!
做個大地主,多好。
錢這個東西,多了就是個數,沒啥實際用處。
至於沈家父子的秘密,沈伯謙真是要放棄了,這山上種的果樹都開花了,他想找的東西還每個影子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