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頁)
“為什麼?”
“為了在漆黑的夜色裡,找到他們心儀的伴侶。”
“螢火蟲螢火蟲慢慢飛,夏夜裡夏夜裡風輕吹……”
雍若突然想起了伊能靜的那首《螢火蟲》,就輕輕唱了起來,只把歌詞稍稍改了一下。
“這是那個遊方郎中教我的童謠。”她對鳳寥說。
“很好聽的童謠。教我唱好不好?”鳳寥將她攬在了懷裡,低聲說。
第83章 等吧!
中秋節之後; 鳳寥遇刺的那件案子陷入了僵局; 無法再審理下去。
袁城無論受了多重的刑罰,也一口咬定那封信與他無關,是被別人偷換進去的。
他還咬定:偷換的時間就是他被捕之後。因為他被捕的當天早上,還曾經將刀柄裡的田契地契偷偷取出來看過。
他這樣的口供; 就將換信的嫌疑人鎖定在了鳳寥身上——因為他被捕後的很長一段時間; 刀和人都在鳳寥手上啊!
按他的口供; 有這個動機和機會換信的,就只有鳳寥了。又因為他一直說不清指使自己的是誰,這件案子就更加撲朔迷離。
審案的官員核查他所說的那些田契地契在官衙的留底,沒有發現問題。
又反覆調查袁城的身份,發現袁城的真實身份有些敏感; 卻也沒有找到推翻他證供的證據。
據查:袁城家中本是做生意的; 他自己卻自幼讀書; 原想考取一個功名,改換一下家裡的門庭。
他十二三歲的時候,他父兄捲入了皇子奪嫡之爭。因為一起影響巨大的軍需造假案,他家家財悉數被抄沒充公; 他父兄均被定罪問斬。
袁城本人雖然沒有承擔罪責,可他的功名之路卻被徹底斷掉了——想參加科舉,身家清白是第一前提,不然連考場也進不了。
再加上此案之後; 袁氏家族四分五裂; 袁城父親這一支成了族中罪人; 被宗族除名。
袁城在老家呆不下去,就帶著母親離開了原籍。
他母親過世之後,他就輾轉流落到了魯南,當了五虎峰的一名山賊。
他藏在刀柄中的那些田地產業,本是他娘在家敗之前偷偷攢下的一點私房。
可他家敗落之後,這些產業竟被刁奴侵佔,致使他們母子窮困潦倒。
他那首反詩裡的“潦倒流離未覺哀,幼無父母長無財”其實是半真半假的。
後來袁城當了山賊,才陸續將那些產業奪回來。而那些“趁火打劫的白眼狼”,自然也都被他盡數殺了。
案子的審理陷入了僵局,此案的風聲卻悄悄在京城流傳開來。
慢慢地,各種版本的小道訊息甚囂塵上。
有人說:肯定是英親王鳳實買兇刺殺親弟弟。
你想想,皇上簡直是把恆郡王當親兒子養大的。有恆郡王在,皇嗣之位哪輪得到英親王?英親王對自己的弟弟,肯定是必除之而後快的。
也有人說:所謂刺殺案,不過是鳳寥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那個買兇之人其實就是他自己。
正因為買兇之人是他自己,所以他早有防範,才會在刺殺中毫髮無傷。然後,他利用一封偽造的信,誣陷親哥哥是幕後黑手,將親哥哥陷入了死地。
誰知那個派人行刺的流寇首領卻是個硬骨頭,不肯做他幫兇,死也不招。恆郡王機關算盡,卻因為未能屈打成招,落到了今日這樣的不尷不尬之局。
至於這些齷齪事的緣由嘛……不過是皇上無嗣而已。
你想想,皇上要挑嗣子,肯定是挑嫡親的侄兒了!可老英親王,就那三個兒子。
長子是庶出,一向與世無爭。恆郡王若能將一盆要命的汙水潑到英親王身上,這皇嗣之位,自然就是他的了!
種種流言,說得有鼻子有眼,對鳳實和鳳寥都很不利。
只有鳳寬這個英親王庶長子置身事外,依舊是每日呼朋引伴,吃酒看戲,十分超然。
在這樣的環境下,猜疑也在鳳寥和鳳實之間迅速出現並壯大。
有一天晚上,鳳寥從英親王府回來後,十分傷感地對雍若說:他和他哥哥之間,現在恐怕就只剩下一點面子情了。
他有一點後悔。
“若若,當初在魯南時,如果我想明白之後,當機立斷地直接殺了那個袁城、毀了那封信,還會不會陷入今日這樣百口莫辯的局面?”他嘆息著問雍若。
雍若安慰他:“毀滅案件中的人證物證,有害律法公正,是要承擔很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