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4/4 頁)
方案。
從前周朝有專門採集民間詩句的官員,每到春天,這些采詩官就會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把收集來的詩句匯總編著,譜曲後演奏給周天子聽,作為對民情的瞭解。
據傳這就是《詩經》的由來。
秦朝沒有這等官員。
但胡亥是皇帝,他說有,自然就有了。
秦朝法律不許民眾議論詩書,主要是不許民眾以古諷今。
於是胡亥從咸陽派出十支官員隊伍,也不採集詩句了,改為採集民間風俗,名為採風郎。
他自己也混在其中,以採風郎的身份,巡視天下。
按照計劃,帝王的鑾駕會在晚於他三日,從咸陽沿馳道出發,由左丞相李斯陪伴,底下無人知曉車上是空的。
而胡亥本人,則早已以採風郎的身份,走在前面。
這時候,就要感謝先帝信奉方士之言,隱匿行蹤,使得文武百官,都摸不透帝王所在,到胡亥也保留了這一傳統。
出行之前,李斯與胡亥商量,“這第一站,陛下您想先去哪裡看看呢?”
胡亥端詳著秦朝堪輿圖,道:“我朝立足之本,在關中沃野千里,朕出行,當先在關中仔細查訪。”
李斯與胡亥的目光落在地圖上同一處地方:鄭國渠。
鄭國渠,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
修渠人的名字就叫鄭國。
鄭國原本是韓國人,作為間諜來到秦國,想要透過讓秦國興修水利的辦法,削損秦國民力,減弱秦軍戰鬥力。
那是秦王政元年,嬴政只有十三歲,還是呂不韋當政。呂不韋商賈出身,有種天然的文化上的不自信,很願意做能流傳千古的事兒,比如使人作《呂氏春秋》,比如興修渠道。
鄭國修渠過程中,做間諜的事情曝光了。
事件曝光之時,嬴政剛剛親政,被利益集團裹挾,不僅要殺鄭國,還要驅逐在秦的六國之人。
因為鄭國一句話,先帝免了鄭國死罪,並最終修成了鄭國渠。
鄭國當時說,“我來修建鄭國渠,不過為韓國續幾年國運而已,卻是為大秦立萬世之功。”
鄭國沒有吹牛。
修成後的鄭國渠,能灌溉關中四萬頃田地,出產糧食可以供給秦國六十萬大軍,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後勤基礎。
胡亥出巡,怎能不去的帝國糧倉看看呢?
第74章
關中的重要性; 不只在糧倉這一點。
國都咸陽地處在關中; 胡亥這皇帝要想坐穩; 一定得安撫好關中黔首。
在他之前; 因為沒跟國都百姓搞好關係; 而被群眾逐出國都的君主也不是沒有。
西周的周厲王就開創了歷史先河。周厲王為了改善朝廷財政收入,把京畿的山河湖澤都劃為天子直接控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