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部分(第2/4 頁)
楊熙夢微笑道:“沒關係,十天後我來接你。”
刁小四點點頭道:“嗯,這樣好。咱們十天後再見,記得多帶點兒吃的,你們瑤臺宮自釀的酒真不錯!”
他縱身凌空飄渡過萬仞深淵,來到洞外,頓感一股奇異玄妙的氣息如清風拂面從洞中吹來,令得神智清爽心緒寧和。
原本他多少還有些擔心空月真人輸不起,藉著天藏洞坑自己一把,現在看來好像是多慮了。
他飄身穿過水簾落入洞中,光線登時變得幽暗,洞內的石壁隱隱透出一抹青色的光暈,那玄妙氣息便是由此而來。
忽然身後瀑布合攏,眼前徹底暗了下來,但藉著石壁上散發出的幽光,仍然能夠朦朦朧朧看清楚天藏洞裡的景物。
天藏洞並沒有刁小四想象中的那麼大,最寬處不過三丈,深亦不到十丈,幾乎一眼就能望見底。
洞口異常潮溼,低窪處積起了一方小水坑,裡面卻十分乾燥。
兩邊的洞壁上各有三篇用陰文雕琢的石刻,山洞盡頭的石壁上也有一篇,合在一起想必就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正道至高聖典《太真七卷》。
在石壁近處的地面上,有不少或深或淺的凹坑。刁小四起初並不曉得那是什麼,後來才意識到,這些凹坑是歷代崑崙瑤臺宮的不世天才入洞參悟修煉,在石壁前打坐經年累月磨出來的。
除此之外,天藏洞中別無長物,顯得格外寂靜空寥。
刁小四對《太真七卷》事實上沒有多大的興趣,但他很想見識見識眾人口中所說的崑崙始靈——王母娘娘留下的一縷神識,定然錯不了。
可惜不管是天上貶落的神仙還是人間的死老頭,都不曉得如何喚醒始靈,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討價還價從她身上多弄點好處出來。
有些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遇而不可求全憑機緣巧合。
刁小四一邊緩步往洞裡走,一邊隨意打量兩旁洞壁上的石刻。
靠洞口的是《太真七卷》裡的起首兩篇,每篇的字數約莫在三四千左右,密密麻麻幾乎佔了洞壁一半的面積,講的是瑤臺宮諸般修煉功法的概要與領悟。上面記載的內容雖然頗為深奧玄奇,但對刁小四而言已經沒有太大價值,而且若非瑤臺宮的弟子,即使背得滾瓜爛熟,限於修煉的功法不同,也同樣無法運用。
第三卷和第四卷的字數明顯少了許多,裡面記述的也不再是修煉功法,而是對若干最基本的大道法則進行闡述與推衍。
刁小四一目十行地掃視一遍,發現兩卷真言洋洋灑灑兩千餘字,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有為無之體,無為有之根;無為道之體,道為無之本;不有而有,雖有不有。”
這道理自己三年多前就懂了,現在看來已無甚稀奇。
當然,《太真七卷》裡的字字精雕細琢的闡述比起龍城老爹不負責任的一通亂塗亂刻,顯得要細密完整也更加深入淺出,相對容易理解也易於參悟。
但這樣做也有副作用,就是讓後來的修煉者不知不覺中就墜入了前人留下的窠臼,從此陷入一種既定思維模式,越往前行路越窄,除非能以曠世才華另闢蹊徑獨樹一幟,否則早晚會走到衚衕的盡頭,黑暗的深處。
洞壁最裡頭面對面合計四百餘字刻的是《太真七卷》裡的第五卷和第六卷內容。
這兩卷經典顯得格外晦澀難懂,時不時出現跳躍性的記述,到第六卷結尾的四五十字,幾乎完全失去了邏輯性,更像是某人醉酒後在石壁上留下的塗鴉。
刁小四卻來了興致,他隱隱約約猜到,這些看似零亂殘破的語句,實際上是寫下《太真七卷》的那位崑崙先賢在苦悟大道極致奧妙時,靈感迸發所產生的智慧火花。或是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或是驚世駭俗的顛覆語論,猶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傳承千年光照萬古。
他翻來覆去將第五卷和第六卷讀了不下十遍,迷惘的眼神逐漸清晰明亮了起來。
從本質上說,兩卷經典試圖講明的只有八個字:“不無而無,雖無不無。”
其中的道理刁小四也是在昨天與空月真人一戰中,於生死關頭觸動靈機,才豁然頓悟。不過石壁上的闡述明顯要比寧無奇來得更加深入,甚至提出了不少悖論與類似於質問的困惑觀點。
不知不覺,刁小四在石壁前盤腿坐了下來。
假如《太真七卷》僅僅是一些所謂的蓋世奇功秘籍,他早就不屑一顧。但對於大道法則的探索與記錄,卻正撓到了他的癢處。
倘若以絕對修為而論,昨日擊敗了空月真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